研究顯示GPS讓人的導航能力變糟但不能全盤否定
據外媒報導,相信我們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需要到達一個特定的目的地。只要用手機點擊幾下導航應用程序就會顯示出定制的路線以此來避開高峰路段、收費甚至斜坡。然而在安全抵達之後估計沒有多少人還記得自己是如何抵達到目的地的,如果沒有手機相信無法回到原地。在此就引發了一個問題:智能手機的導航功能是否讓我們成為了更加糟糕的領航者?
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
找路技能變得更糟
多年來說,地理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和神經學家都在研究人如何從一個地點導航到另外一個地點。1975年,心理學家Alexander Siegel和Sheldon White在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章中指出,人們是通過對地標的認識展開導航,通過將熟悉的地標和新的地標連接起來進而發現新的路線。例如因紐特人在面對雪地的時候會注意雪堆的形狀、風向等細微線索。
研究證實,移動導航設備比如說嵌入智能手機中的GPS會讓人們不那麼熟練地找到方向。與物理移動或靜態地圖相比,移動界面使用戶的空間定向更少。手持導航設備被認為跟較低的空間認知能力、較差的尋路技能和較低的環境意識有關。
當人們使用導航時,他們不太可能記住一條路線。沒有他們的設備,普通的GPS用戶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協商路線、加長尋找的時間並且還會犯下更大的導航錯誤。
雖然物理導航和靜態地圖需要與物理環境進行交互,但導航卻可以跟實現分離。
拓展新視野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移動導航就一無是處。縱觀歷史,技術進步將人類從勞動和痛苦中解放出來。
另外人們的許多體驗也都是通過技術來實現的,像司機駕駛用汽車、獵人使用槍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智能手機等等。簡而言之,就像社會學家Claudio Aporta和生態學家Eric Higgs說的那樣–“技術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情的背景。”
地理學家Robert Downs則在他1997年發表的一篇開創性文章中指出,空間技術不需要取代地理思維而應該充當一個假肢以此來補充人們的空間意識。
雖然研究表明使用手持導航設備會引起較低的空間知識,但這未必是設備的錯誤。那些最有可能使用導航設備的人已經對自己的導航能力沒有信心了;導航設備的進一步使用導致了一個負反饋循環,在這個循環中,人們變得更加依賴他們的設備,空間意識也變得更弱。
更重要的是,對於某些群體來說,這些設備卻在起著重要作用,比如手持式導航裝置現在可以讓視力受損的人獨立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