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Fellow 2019 名單出爐40位國內高校學者入選
雖然官方還未公佈IEEE Fellow 2019 得主,但國內已經流傳出一份IEEE Fellow 2019 入選華人名單。其中國內高校共有40 位入選華人(包括港澳台地區12 位),工作單位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武漢大學、四川大學、湖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各大高校,京東、阿里巴巴、微軟、出門問問以及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所這五所企業也有華人當選。
以下是國內高校入選名單(不包括港澳台):
- 侯增廣中科院自動化所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博士生導師,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楊家墀科技獎、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Outstanding Paper Award。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Neural Networks、控制理論與應用等編委。
- 周東華 清華大學
分別於1985, 1988, 1990年在上海交通大學獲工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曾任浙江大學博士後(1991-1992),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主任(2008–2015)。目前任山東科技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教授(雙聘)。曾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優秀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重大項目首席負責人,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各1次。
- 孫富春 清華大學
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學術委員會主任,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兼任擔任國家863計劃專家組成員,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視聽覺信息的認知計算”指導專家組成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認知計算與系統專業委員會主任
- 宋令陽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百入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英國約克大學博士、挪威奧斯陸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2008-2009年任英國飛利浦研究院高級研究員,2013年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 ”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題項目(首屆青年專題項目)首席科學家,獲得IEEE通信學會亞太區傑出青年研究獎、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首屆)、北京市科技新星稱號、北京市五四青年獎章。主要研究方向為多天線、協作通信以及同構和異構網絡。
- 張大慶 北京大學
張大慶,北京大學講座教授,中國計算機協會普適計算專委會副主任。1996年獲得意大利羅馬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法國巴黎國立電信學院、法國科學院一級終身教授,新加坡資訊通訊研究院智能家庭實驗室創建主任,情境感知系統部創建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普適計算、移動計算、城市計算等。在相關國際期刊、會議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論著5本,文章總引用11400餘次(H因子47),單篇最高它引次數超過1400 (根據Google Scholar) 。
- 張平 北京郵電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無線通信。1990年獲北京郵電大學博士學位,現任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科學通報》副主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部第五屆諮詢委員、科技部973計劃首席科學家, 科技部863主題專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總體專家、IMT -Advanced 5G專家組成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次、獲省部級科技獎勵多次;代表大陸學者第一次獲JCN最佳論文獎;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10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出版書籍7本,多篇SCI檢索論文,具有較高影響因子;獲授權發明專利授權131項,其中關鍵的技術已經形成了7項國際標準。
- 張良培 武漢大學
博士,武漢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長期從事測繪、遙感圖像處理、人工智能、模式識別等方向的科學研究工作,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近300篇,主持和參加完成了三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國防、863和973等方面的科研項目。獲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武漢大學優秀教師、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IEEE GRSL和IEEE JSTARS最佳審稿人等獎勵和榮譽稱號。張良培教授是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遙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圖像圖形學學會常務理事、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國際數字地球學會成像光譜對地觀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擔任IEEE TGRS、IEEE JSTARS、IJACI、IJIG、IJDMB、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學報、遙感學報等多個刊物副主編。
- 徐澤水 四川大學
國際模糊系統協會(IFSA) Fellow、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014-2016連續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中國高被引學者(2014-2016蟬聯計算機科學領域榜首)、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總參優秀中青年專家、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四川大學、東南大學、陸軍工程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決策理論與技術、信息集成理論和聚類算法、模糊數學與優化算法等研究,系統地創建了複雜信息決策理論與方法體系。
- 李樹濤 湖南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現任湖南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院長。先後赴英國倫敦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長期從事圖像處理、信息融合、稀疏表示、壓縮感知,模式識別、機器學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完成了國家和省部級項目15項,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68餘篇,SCI他引3200餘次。IEEE彙刊(Trans)論文50餘篇。ESI高被引論文11篇,熱點論文2篇,曾獲得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湖南省青年科技獎各1項,授權發明專利8項等獎勵。目前擔任《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nformation Fusion》、《Sensing and Imaging》和《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編委,中國圖像圖形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自動化學會副會長。
- 楊小康 上海交通大學
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現任電信學院副院長、圖像通信所副所長。主要研究編碼與通信、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視頻分析與檢索。發表SCI收錄論文60篇(IEEE Trans30篇)。申請發明專利35項(授權14項),國際發明專利7項。主持973及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0項。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人)、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德國洪堡基金、微軟青年教授獎、SPIE青年科學家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編委、Springer CCIS領域編委、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Elsveier Press)編委,IEEE視覺信號處理與通信技術委員會、信號處理系統設計與實現技術委員會委員,IEEE高級會員,IEEE SiPS2007及IEEE BMSB-3DTV2010大會程序主席。
- 江濤 華中科技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於華中科技大學獲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先後在英國、美國等多所大學工作,2008年回國受聘於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2008年至2010年,先後受邀訪問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13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 。IEEE高級會員、電子學會高級會員、教育部科技獎評審專家,擔任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等9種國際期刊的編委,出任多個國際會議的TPC。
- 王亮 中科院自動化所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國際模式識別學會(IAPR)會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997 年和2000 年分別獲安徽大學工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4 年獲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工學博士學位。2004-2010 年分別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及英國巴斯大學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員和講師。2010 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終期優秀),現為中科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 褚慶昕 華南理工大學
1982年1月、1987年3月和1994年3月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獲工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教授,博士指導教師,華南理工大學電氣信息及控制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任,天線與射頻技術研究所所長,美國IEEE和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學會微波學會和天線與電波學會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電子學會天線與電波學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移動通信用傳輸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政府津貼享受者。
- 謝勝利 廣東工業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www.iiplab.cn)所長,教育部創新團隊學科帶頭人。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國家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廣東省物聯網信息技術與產業化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數字家庭產業聯盟副會長、中國軟件協會信息家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RFID(電子標籤)標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IEEE Trans NNLS》副主編。
- 趙巍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教授,博導。北航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主任,費爾北京研究院院長,曾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終身研究員。
2007年獲得法國南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2009年成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終身研究員帶領自旋電子集成團隊。自旋電子寄存器發明人,自旋電子器件開源模型庫SPINLIB創始人,主持和參與歐盟或法國重大科研項目近20項。2013年加入北航,任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主任,費爾北京研究院院長。現主持包括自然基金委重大科學儀器專項、教育部111引智基地、北京市科技計劃及華為創新導航等大型項目。
- 陳杰 同濟大學
在北京理工大學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控制科學與工程、智能控制等領域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複雜系統的多指標優化與控制、多智能體協同控制等。先後承擔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預先研究、型號研製等多項任務。提出並建立了分佈式協同控制的混合智能優化與穩定性的理論與方法,突破了數字化陣地信息快速自主獲取與控制、多運動平台的分佈式協同控制等技術難題,並將研究成果與裝備系統建設密切結合,所研製出的裝備已得到大量列裝,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省部級一等獎4項,以及獲得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陳積明 浙江大學
2000和2005年分別獲浙江大學獲學士和博士學位。2018-2010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訪問。現任浙江大學信息學部副主任,浙江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工業控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浙江大學工業控制研究所所長。2010年12月起被聘為浙江大學教授,2015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獎、IEEE通信學會亞太區傑出青年研究學者獎等,是IEEE 車載技術學會Distinguished Lecturer(2015-2018)。
- 陶梅霞 上海交通大學
1999年獲復旦大學學士學位,2003年獲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學位。2003-2004年任職於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2004-2007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先後任教員和助理教授,自2008年起加入上海交通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物理層網絡編碼、無線資源分配、MIMO技術及物理層安全。在IEEE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40餘篇;在國際權威會議上發表論文60餘篇;持美國專利3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2013)、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1)、上海市浦江人才(2009)、上海市晨光計劃(2008)及IEEE通信學會亞太區傑出青年研究者獎(2009 )。還榮獲了2013年IEEE通信學會Heinrich Hertz論文獎、2012年國際會議WCSP 最佳論文獎。
- 魏少軍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微電子與納電子學系主任、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中國電子學會會士,IEEE高級會員;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核高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集成電路設計分會理事長。1984年在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獲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至1987年任比利時西門子ATEA公司研發部研究工程師;1991年在比利時蒙斯理工學院微電子學實驗室獲應用科學博士學位;1989年至1992年任比利時ARAMIS公司研究員;1992年至1995年任比利時蒙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1995年10月回國工作。
- 鄧小鐵 北京大學
1982年於清華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84年於中國科學院獲得碩士學位,1989年於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84-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1-1999年任加拿大約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副教授;1997-2012年任香港城市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教授、講席教授,同時,於2010年-2012年兼任英國利物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2012-2017年任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2017年12月入職北京大學,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前沿計算研究中心講席教授。
主要科研方向為算法及博弈論、互聯網經濟、在線算法,及並行計算。2008年,他因在博弈論算法的貢獻獲選ACM Fellow。鄧小鐵教授近期的研究興趣包括算法博弈論研究、均衡和機制設計、互聯網廣告系統、雲計算定價及資源分配、社交網絡行為分析及推薦系統,以及交通及物流網絡算法。
- 喬紅 中科院自動化所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獲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2012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基礎研究類,排名第一),2015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技術發明類,排名第一); 2013年當選全球IEEE RAS(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管理委員會委員。於2004年引進回國並創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機器人理論與應用”團隊(規模50餘人),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負責類腦神經機器人方向,是中心三個方向之一),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學院“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教研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核心骨幹(機器人方向唯一核心骨幹),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委員。
- 金海 華中科技大學
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士,華中科技大學“服務計算技術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集群與網格計算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大數據技術與系統湖北省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六、七屆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信息學部委員、副主任委員。973計劃“計算系統虛擬化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雲計算安全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首席科學家、十三五云計算與大數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家組副組長、教育部重大專項“中國教育科研網格ChinaGrid”計劃的專家組組長、“十二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主題專家組專家、“十一五”國家863計劃“高效能計算機及網格服務環境”重大項目專家組成員。
- 張保會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力教育大學(院)長聯席會議名譽主席,中國電力教育協會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科教學委員會主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繼電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電機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量度繼電器和保護設備標準化委員會委員,《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編委會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電力自動化設備》等雜誌編委,IEEE高級會員,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高級會員。
- 劉進軍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大學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於1992年7月和1997年3月先後獲得工學學士學位和工學博士學位,隨即留校在電氣工程學院工業自動化教研室任教至今。1999年12月至2002年2月,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電力電子系統研究中心做博士後訪問研究; 2002年8月晉升教授; 2005年1月-2010年4月擔任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2009年4月起兼職任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處長。
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力電子技術在電能質量控制及輸配電系統中的應用,可持續能源及分佈式發電中的電力電子技術,電力電子電路和電源系統的建模、仿真、分析和控制。已合作出版專著1部,合作主編教材及參編教材各1部,參加編寫手冊1部,發表及合作發表論文100餘篇,獲授權及公示發明專利10項,獲省部級科研和教學獎勵多項,2006年獲“中達學者”獎勵。
- 陳星弼 電子科技大學
195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後在廈門大學、南京工學院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開始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工作,1980年美國俄亥俄州大學作訪問學者,1981年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作訪問學者、研究工程師。1983年任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微電子研究所所長。曾先後被聘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電氣工程系客座教授,英國威爾斯大學天鵝海分校高級客座教授。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龍騰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新體制雷達與實時信息處理領域的研究工作,出版學術著作2本,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檢索論文50餘篇、EI檢索論文150餘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0餘項、受理髮明專利50餘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 項(排名第一),國防和軍隊科技成果一、二、三等獎共8項,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排名第二)。
獲得政府特殊津貼、北京市五四獎章、北京市優秀教師獎、霍英東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北京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所領導雷達技術研究所獲得“國防科技工業優秀科技創新團隊”、 “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並獲得2015年首屆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獎。
- 吳廣寧 西南交通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IET Fellow、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高電壓技術”國家級精品課程主持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教學名師獎獲得者,“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國家級教學團隊成員。
吳廣寧教授以保障高速電氣化鐵路牽引供電關鍵設備安全運行為總體目標,依托國家“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圍繞高速電氣化鐵路“高速列車-接觸網-變電所”系統牽引供電關鍵設備安全運行及狀態評價開展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應用在於武廣、京滬、哈大等高速鐵路及大秦、朔黃等重載鐵路,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共計5項。
- 吳敏 中國地質大學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自動化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IEEE高級會員(Senior Member IEEE)。
長期從事先進控制理論及應用、複雜系統控制與優化技術、智能係統技術及應用領域的研究,是一位在控制領域有著重要影響的國際知名學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國家高技術產業專項等科研項目37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1項,國家軟件版權登記21件。發表學術論文被SCI收錄260篇,22篇論文進入ESI在工程領域的前1%高引用論文。出版專著6部、教材2部、譯著2部。培養各類碩士研究生畢業187人,指導博士研究生畢業55人,博士後出站23人,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項。
詳細名單如下:
港澳台地區:
伍乃騏 澳門科技大學
麥沛然澳門大學
姜立軍(Lijun Jiang)香港大學
俞益洲 香港大學(HKU)
曾漢奇 香港中文大學
周偉誠(Tommy Chow) 香港城市大學
Chi-keung Tang 香港科技大學
賴志煌 國立清華大學
張孟凡 國立清華大學
李志鵬 國立中山大學
高文忠(Wen-chung Kao)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Chia-feng Juang(莊家峰) 國立中興大學
企業:
何曉冬 京東 AI研究院
梅濤 京東AI研究院
華剛 微軟
張察 微軟
周禮棟 微軟
高建峰 微軟
周靖人 阿里巴巴
黃美玉 出門問問
卿顯明 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所/I2R(新加坡)
國內高校:
侯增廣中科院自動化所
周東華 清華大學
孫富春 清華大學
宋令陽 北京大學
張大慶 北京大學
張平 北京郵電大學
張良培 武漢大學
徐澤水 四川大學
李樹濤 湖南大學
楊小康 上海交通大學
江濤 華中科技大學
王亮 中科院自動化所
褚慶昕 華南理工大學
謝勝利 廣東工業大學
趙巍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陳杰 同濟大學
陳積明 浙江大學
陶梅霞 上海交通大學
魏少軍 清華大學
鄧小鐵 北京大學
喬紅 中科院自動化所
金海 華中科技大學
張保會 西安交通大學
劉進軍 西安交通大學
陳星弼 電子科技大學
龍騰 北京理工大學
吳廣寧 西南交通大學
吳敏 中國地質大學
國外高校:
邢波(Eric Xing ) CMU
唐劍(Jian Tang) 美國雪城大學
劉小平 卡爾頓大學
黃廷文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
毛世文 美國Auburn University
韓清龍(Qing-Long Han) 澳大利亞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engjie Zhang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新西蘭)
XiaoFeng Wang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美國印第安納大學)
付云(Raymond Fu) 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
錢毅(Yi Qian) 美國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陳德銘(Deming Chen)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Kangguo Cheng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孫琰(Yan Sun) 美國羅德島大學
張彥超(Yanchao Zhang)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週岐發(Qifa Zhou ) 南加州大學
張毅民 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
李永會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
李海(Helen Li)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Kaizhong Gao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
劉昕(Xin Liu)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樊學軍(Xuejun Fan) 美國拉瑪爾大學
曹蕙(Hui Cao) 耶魯大學
關於 IEEE 和IEEE Fellow
IEEE致力於電氣、電子、計算機工程和與科學有關領域的和研究,現已發展成為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之一,IEEE目前在全球16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40萬會員。
IEEE Fellow 是該組織授予的最高榮譽,在學術科技界被認定為權威的榮譽和重要的職業成就,每年由同行專家在做出突出貢獻的會員中評選出,當選人數不超過IEEE 會員總人數的0.1%。由於每年當選的IEEE Fellow 數量較少,決定了當選科學家基本都是在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內取得重要成就的傑出科學家。
信息來源:中科院自動化所、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