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收益占利潤三分之一阿里、騰訊愈加依賴併購交易
阿里巴巴集團、騰訊控股公司的主營業務可能是購物、遊戲,但是最新財報顯示,他們的投資水平也堪比投資機構。截至9月底的季度,這兩大中國科技巨頭的龐大投資組合創造的收益,佔據了他們稅前利潤的大約三分之一。
阿里、騰訊積極展開收購
騰訊稱,第三季度其他淨收益為人民幣88億元(約合12.7億美元)。阿里第二財季淨利息和投資收益為人民幣66億元(約合9.51億美元)。
投資變得愈加重要
相比之下,2016年和2017年,騰訊投資收益分別佔據其利潤的7%、22%。2017財年和截至今年3月的2018財年,阿里投資收益分別佔據了公司利潤的14%、30%,儘管一些投資可能被計入了賬目中的不同類別下。
對於騰訊來說,最新季度的投資收益尤其是一個重要緩衝,因為該公司正在應對遊戲部門營收的下滑。
這一投資回報證明了中國私募市場的穩健,但也恰逢投資者對於美團點評、拼多多等公司的首次公開招股(IPO)寄予厚望之際。在這些公司上市後,股市降溫。騰訊也推遲了旗下流媒體音樂業務的IPO。
“對於這兩家公司來說,投資正變得越來越重要,”伯恩斯坦研究公司互聯網分析師戴昊(David Dai)表示,“騰訊的微信是中國使用最多的應用,但是除了廣告,騰訊如何從它身上變現呢?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收方法是通過投資。”
很長時間以來,這兩家公司一直忙於收購,建立自主內部併購團隊,往往是許多尋求資金的創業公司和銀行家的第一站。知情人士稱,騰訊投資的公司數量接近750家,阿里約為350家。
這是個耗時耗力的工作。騰訊投資管理合夥人李朝暉在接受采訪時稱,他和他的團隊花費了一年時間才敲定了86億美元收購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的交易,在這筆交易上投入了他們半數以上時間。
阿里、騰訊策略不同
中國科技巨頭專注於能夠帶來協同效應,擴大生態系統的資產,通過整合維持用戶在他們各自的應用上購物、玩遊戲以及支付。
但是,他們採用了非常不同的策略。“阿里的投資依舊圍繞著新零售的核心策略,擴大他們的總體目標市場,”投行傑富瑞互聯網分析師陳翠珊(Karen Chan)表示,“相比之下,騰訊延續了平台策略,利用把控流量入口的殺手級應用在垂直領域培養新公司。”
企業高管和分析師指出,這類投資還有更多意外收穫——大量數據。通過入股美團、餓了麼等服務提供商,讓其入駐他們的平台,阿里和騰訊積累了更多消費者數據,為他們的支付應用創造了潛在用戶。
阿里傾向於對一家公司實施控股或者獲得完全所有權,常常採用兩步策略,他們比作是約會和結婚。這種方式也有助於提高估值,因為第二筆入股交易的價格通常更高,能夠對此前的股份價值進行重新評估。
阿里的投資領域
阿里的收購集中在其業務的關鍵領域,包括服務(例如收購外賣公司餓了麼)、物流(菜鳥網絡)以及國際擴張(收購新加坡電商公司Lazada)。上述公司都整合到了阿里業務中。阿里還利用自主高管取代了所投資公司的創始人,例如Lazada。
最新一個季度,阿里的利息和淨利潤為人民幣66億元,其中大部分(人民幣45億元)來自投資處置,主要是出售所持美團的剩餘股份。美團獲得了騰訊的投資。
騰訊則傾向於持有其他公司的少數股份,通過微信為他們提供流量。騰訊利用併購來彌補自身服務的弱點。當騰訊未能建立一個可行的自主電商和零售業務時,它入股了京東、拼多多以及永輝超市。大多數情況下,獲得騰訊投資的公司依舊獨立運營。
“過去幾個月,騰訊面臨的主要批評之一就是它正變成一家風投公司,”戴昊稱。但是他補充說,批評者沒有看到的是,騰訊通過投資帶來的不只是錢。
今年稍早時候,騰訊官方宣布的所投資公司數量“超過600家”,但是內部人士稱接近750家。騰訊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根據公允價值計算,騰訊對關聯公司(上市的和未上市的)的投資額為人民幣2142億元。
風險
兩家公司都提供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業績,其中剔除了投資收益和重新估值。按非通用會計準則,騰訊第三季度淨利潤為人民幣204億元,低於通用會計準則下的人民幣234億元。
不過,這一季度的收益可能已經處於較高水平。中國和科技行業正面臨市場擔心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監管收緊。
未來他們面臨的進一步風險是,作為財力雄厚的買家,騰訊和阿里自身也在推高創業公司的估值。這兩家公司幾乎投資了所有中國“獨角獸企業”,一個明顯的例外是新聞聚合應用和短應用運營商字節跳動公司。傳統金融投資者一直抱怨在投資領域受到排擠。
不管怎麼說,這一趨勢不大可能很快減輕。兩家公司依舊創造了大量現金流。“我們會實施更多併購嗎?併購結束了嗎?”阿里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在投資者日上稱,“還沒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