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海外個人購物者的打擊正促進電商發展
英國《金融時報》11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對海外個人購物者的打擊正促進電商發展中國正在打擊通過海外個人買家流入其境內的消費產品,並尋求由跨境電商進口的產品取而代之。後者不僅能被徵稅,還能為外國品牌在這個快速增長的230億美元的市場中提供商機。
多年來,由於有關商品未在國內上市、高企不下的進口關稅以及感覺外國商品更安全,中國消費者一直依賴在國外旅遊或居住的同胞為他們購買各種商品,包括嬰幼兒奶粉和奢侈手包等。目前,很難分析這種被稱為“代購”的行業規模,有關進口商品通常未被申報以逃避關稅,但分析人士表示,這已成為一種年交易額高達數百億美元的行業。
近幾個月來,中國海關已在機場加大檢查力度,而各地法院也已判處多名偷逃稅款的商人入獄。“過去兩個月來,海關非常嚴格,每件行李都要接受檢查。”在俄羅斯從事化妝品代購的菲奧娜說道。“代購經常成為航空公司職員的兼職,但今年許多人都已放棄該’職業’,因為檢查越來越嚴格。”中國某航空公司空乘說道。
該打擊行動正令代購群體退避三舍,並使中國顧客轉向跨境電商——政府允許此類平台以低於常規進口商品稅費的標準繳納稅款。該變化已將美國沃爾瑪等國外零售商吸引到中國網上平台。
“中國政府對代購的打擊對我們十分有利。”出售健康產品的中國某跨境電商總經理賈明(音)說道,“許多代購都逃稅,這意味著其商品售價低於我們。”從2014年起,北京就已允許天貓和京東等電商讓顧客從海外直接購買商品且不繳納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