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的需求令SSD並不會一家獨大磁帶或捲土重來
SSD全面取代HDD似乎已成不爭的事實,其1元/GB甚至是跌至8毛/GB的價格也進一步給HDD施加壓力。似乎,HDD在未來幾年將如同磁帶般退出存儲市場已成定局。但隨著DT時代到來,數據呈指數型增長,存儲技術及容量提升速度遠跟不上數據增長速度,數據場景應用也更加多樣。
在這樣背景下,SSD已不能滿足企業存儲需求,已經淘汰的磁帶,及將要淘汰的HDD,或許也將在大數據的挖掘下,重新進入存儲市場。
SSD容量增速遠落後數據增速
IDC統計顯示,全球近90%數據均在近幾年內產生。2025年,全球數據量將擴展至163ZB,相當於2016年16.1ZB的十倍。
而從2011年SSD問世,7年時間裡SSD技術從2D NAND技術提升到3D NAND技術,顆粒從SLC演進到QLC。無論是技術的提升還是存儲顆粒的演進,SSD的容量僅從16MB、32MB,增長至16TB,最大32TB,雖數據量級和存儲量級並無太大可比性,但不可否認的是,SSD容量增速遠跟不上數據的爆發式增長。
存儲歷經5代演變
自數據產生以來,存儲介質也歷經了5代變化:磁帶、軟盤、光盤、HDD及SSD。在HDD向SSD演進之前,存儲介質的改進均是為了容量的提升。
而在HDD向SSD演進過程中,受NAND技術及閃存顆粒所限,讀寫速度、抗震性及無噪音成為目的,容量並非此次介質改進的關鍵。時至今日,SSD在容量上相比HDD仍具有劣勢。
SSD並不適用全部場景
人工智能、雲計算、邊緣計算及物聯網的興起使得數據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及復雜,數據熱、溫及冷特性界限也愈發分明。
對於熱數據或溫數據而言,企業自然希望通過SSD來提升整個決策速度,而該部分數據,相比冷數據而言,無疑於雞蛋VS鴕鳥蛋。
而這些佔據全球數據總量絕大部分的冷數據僅需要存儲介質單純的存儲特性,對性能要求並不嚴格,這種情況下,成本更低的機械硬盤成為企業考慮對象。
除HDD外,自然不要忘記已經退出歷史舞台的磁帶,相比HDD,磁盤的存儲成本更低得多,並且存儲容量也更為可觀。
一直說磁帶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其實,早已發現商機的廠商並沒有放棄這一技術,反倒不斷加以演進。
如索尼在2014年推出的大數據備份數碼磁帶技術,其磁存儲密度達148GB/平方英寸,是標準磁帶密度的74倍,最高存儲量可達到185TB;IBM研究院於2017年推出的新款磁帶,每平方英寸可以存儲201 GB的數據,即每盤磁帶存儲容量達330TB。
結語
在如今數據應用場景更加多樣的DT時代,SSD一統存儲市場是不現實的,但完全佔據消費市場問題不大。SSD、HDD及磁帶,三者各有利弊,在筆者看來,SSD除完全佔據消費市場外,也將廣泛被用於企業熱數據及溫數據應用,而企業的核心數據和大量冷數據,以及僅需滿足存儲需求的場景,仍將是HDD甚至是磁帶天下,不做大哥好多年的磁帶,又是否能捲土重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