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發現的石製品可能將改寫世界石器工業起源
在當代,新技術通常被等同於各種高科技產品。然而,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標誌著人類演化歷史上最重要的技術革命則是發生在古老而堅硬的岩石上。在人類歷史進程的大部分時間,我們工作和生活實際上是依賴於用岩石打製的各種石製工具(又稱石器)。
考古學家們通過對全世界考古遺址中大量的石製品進行歸類分析,總結出石器工業在過去3百萬年以來一共經歷了五次演化模式(通常稱為模式1-5)。從模式1到模式5對應的石器技術從簡單到復雜變化。每一個新模式的出現代表著石器技術的重大進步以及石器類型的巨大變化。在這五種石器生產模式中,模式3通常又被稱為勒瓦嘍哇(Levallois)技術或預製石核技術。
模式3技術的起源和發展一直是舊石器考古學中的爭論的焦點之一。現存的理論有兩種,一種是單一起源說,第二是多地起源說。因為目前最古老的模式3技術出現在非洲大陸,因此第一種理論把非洲以外出現該技術歸結為攜帶該技術的人群移民和擴張的結果。然而,根據最新的考古研究發現,亞美尼亞和印度也出現了30萬年左右的模式3技術,與該技術在非洲的出現大致同期。這意味著,模式3技術也有可能由不同地區的人群在模式2(以手斧為代表的阿舍利文化)獨立發展而成。而與模式3技術在非洲、歐洲、西亞和南亞大部分地區的普遍存在相對應,東亞除了一些更新世晚期(大概3至4萬年前)的舊石器遺址以外,尚未發現具有更早勒瓦嘍哇技術的可靠證據。
然而,最新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改變了大家對東亞的模式3石器工業起源的認識。這項研究來自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北京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該團隊對貴州省黔西縣觀音洞舊石器遺址(Fig. 1)的石器進行了細緻研究,從2000多件石器中發現了40多件具有勒瓦嘍哇技術的石製品(Fig. 2) ,其中包括11件石核、30件石片以及4件工具。該研究團隊對觀音洞遺址的最新測年結果表明,古人類在17萬年至8萬年前就生活在該地區,並已經可以打製和使用勒瓦嘍哇技術。
外國專家學者認為,觀音洞勒瓦婁哇技術的發現,奠定了該遺址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豐富了現代人類在東亞的交流進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