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手機別再只看OLED屏了手機像素排列解密
誠然OLED屏幕將會更適應未來手機的發展需求,但是在當前雙方各自有著明顯缺點的情況下,OLED一定完胜LCD嗎?屏幕的選擇更需要我們從實際需求出發。首先我們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LCD,什麼又是OLED,市面上常見的這兩款屏幕到底是什麼。
皮影戲的LCD與真人唱戲的OLED你究竟愛那個
LCD和OLED是目前主流的兩大屏幕材質,你看到的所有手機幾乎都是採用了這兩種材質其中的一種。而什麼TFT、IPS、AMOLED、PMOLED一類的屏幕則是基於這兩種材質的增強技術,選購的時候只要記住這點,就可以避免被複雜的屏幕分類給“炸暈”。
其實現在大部分的手機屏幕都是採用了不同的技術來增強屏幕效果,但是陌生的名詞往往會讓用戶混淆。所以在這裡,讓我們先回到LCD與OLED本身,回到手機屏幕上來。
話說這LCD屏幕的構造啊,也沒什麼了不起,也就是在兩片“玻璃”中間夾了個液晶層,下基板放置了薄膜晶體管,上基板還有彩色濾光層,中間的液晶層在電壓的作用下會產生不同的光特性,最後投射的時候又經過彩色濾光層產生不同的顏色。
而OLED(發光二極管)則是有著自發光的特性,有一層非常薄的有機材料圖層,當電流通過的時候,這些發光二極管就可以單獨實現發光。
你們這樣簡單理解,LCD就像是看皮影戲,“光源”也就是演員都是在幕後,隔著一層皮膜,而OLED就是直接演戲,演員都可以直接親眼看見。
而LCD的光源是固定的,而且不能實現單獨發光,如果要顯示黑色的,液晶是不能完全遮擋住光源的,視覺上會顯得泛白。
這麼說,OLED是要比LCD要好嗎?這可不是,OLED屏幕雖然色彩非常出眾,但是在屏閃方面和像素表現上卻是有著不小的缺點。
其實這個鍋還得要從它的像素排列說起,畢竟屏幕的畫面都是由一個一個像素組成的,它們不同的排列方式就由不同的效果。
那麼這些廠商都有哪些不同像素排列方式呢?
像素連連看 像素排列分類眾多
之前也說過了,我們手機上的畫面都是由一個個像素構成的,而一個像素又是由三個子像素(RGB)進行組合的,通過不同亮度來構成不同的顏色。
RGB中R代表紅色(Rad)G代表綠色(Green)和B藍色(Blue),這三種顏色任意組合,即可構成我們日常所見的所有顏色。
而RGB各自有256級亮度(從0到255),我們也稱之為灰度值,手機中的灰色就是低亮度的白色,只不過在更亮的白色襯托下看起來是灰色的。
有朋友們就要問了,既然LCD屏幕和OLED屏幕都由RGB三種顏色像素構成,唯獨OLED像素的排列方式分為好幾種呢?
這是因為OLED需要每個像素自行發光,而不同顏色像素點由於材質不同,發光壽命也不同,其中藍色像素點的壽命最短。這也解釋了為何在幾年前我們經常聽說使用OLED的手機出現燒屏,屏幕發紅等問題的原因。
為了解決這一技術難題,廠商將單個藍色像素的面積增大,從而提升藍色像素的壽命,同時為了讓不同像素點的壽命趨於平均,也會縮減某些像素點的面積。
而我們常見的OLED像素排列一般有Pentile排列(簡稱P排)、鑽石排列,雖然樣式有所差異,但它們都只有兩個像素點,需要藉助臨近像素點才能正常成像。
下面密集恐懼症慎入:
左為Pentile排列(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右為鑽石排列
左為Delta排列右為BOE屏幕排列
雖然以上這些排列方式像素排列風格不盡相同,但是大部分方案都著重照顧了紅色和藍色這兩種發光時間長但卻壽命相對短的像素點。
而在綠色像素點的處理上,廠商有了不同的解決方案,有的廠商通過放大綠色像素點提高屏幕整體的亮度,而有的廠商通過將綠色像素點拆分,提高像素點的密度,讓屏幕觀感更加細膩。
從目前使用的效果來說,三星的Super AMOLED還是顯示效果是其中最好的,這與其採用的均勻的鑽石排列有相當大的關係,這種排列方式類似傳統的RGB像素排列,在字體邊緣有著更銳利的顯示效果。
但是這種借助鄰近像素的方法也會為字體帶來彩邊鋸齒問題:
鑽石像素排列與Delta排列
採用RGB排列的LCD屏幕
這種情況在字體邊緣特別常見,因為這種排列方式一直需要藉助鄰近像素才能成像,所以它將邊緣處原本應該熄滅的子像素重新進行了點亮。
雖然這樣做能夠保持成像,但我們卻不能看見純粹的邊緣細節,反倒是出現了彩邊和鋸齒的情況。對比RGB的排列方式,這樣的成像效果無疑要粗糙許多。
RGB排列
而RGB排列三個子像素都能得到充分展示,畫面顯示效果自然比較清晰,十分細膩。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完美無缺,拖影現象,相對平淡的色彩,相應速度慢也都長期為人詬病。
除開這種常見的排列方式,它還有著不同的變種樣式:
RGBW就是在RGBG(標準排列上多了綠色像素)的基礎上替換綠色像素為白色像素,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帶來亮度的提升,但是相應的色彩表現要削弱不少。
比如說LG的G7在採用了RGBW排列之後,已經將手機峰值亮度提高到了1000尼特(1nit=1 cd/m2),號稱市面“最亮”,由此可見RGBW排列的強光實力。
總體來說,LCD與OLED雖然因為廠商不同而顯得技術繁雜,但根本屬性都並沒有變化:
LCD:RGB像素排列,可以保證子像素全面展示,成像畫面自然。
OLED:兩種像素需要藉助鄰近像素才能成像,成像畫面存在彩邊鋸齒。
相信讀到這裡已經有不少用戶已經迷糊了,沒想到OLED屏幕與LCD屏幕中間還有這麼多門道。作為普通的消費者,我們沒有專業的設備,也沒有超人的“寫輪眼”來進行觀察。
所以,我們還是要回歸使用體驗,畢竟只有自己才知道什麼樣的屏幕才最適合自己。
寫在最後的話
從OLED屏幕的角度來講,你能夠獲得更加鮮豔的色彩效果,更薄的屏幕效果、更快的相應速度。
但是你也得忍受“燒屏”問題,這是因為OLED子像素能夠自發光的特性,但是你沒法保證每個子像素都能保持同樣的發光效果,所以發光不均導致子像素壽命不等。
以息屏展示為例,你可以發現手機的圖案在不停發生變化,這就是為了避免單個子像素工作時間過長。
你還得忍受“屏閃”現象,因為OLED常常採用PWM調光,以快速開關屏幕光源的方式進行調光,雖然人眼察覺不到,但是在慢動作下,它的屏幕是在以固定的頻率進行閃爍,低頻尤其有害。
PWM調光下,不同亮度下對應不同的光源開啟時長
OLED對比LCD屏閃情況
在這種屏閃的情況下,用戶的眼睛會受到更強的刺激感,加上OLED屏幕對比高的特性,對於現在喜歡狂肝的“深夜黨”來說,OLED屏幕對視力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從LCD的角度來講,你可以避免屏閃現象,獲得更加自然更加清晰的畫面效果。
但是你也得忍受常見的拖影現象,這是因為液晶層在進行翻轉的時候速度要比自發光光源慢,因此在改變子像素點顏色的時候會需要一定的停留時間,因此會出現拖影現象,反觀OLED則是沒有這種情況。
除此之外LCD要比OLED屏幕要更厚更透光,柔性更低,在現在的旗艦機型上,你能看見的超窄下巴都是利用了OLED屏幕的柔性,還有光感屏幕指紋也是利用了OLED屏幕自發光透光的特性。
還有一點,LCD並非更加護眼,它同樣會有藍光射出,這種短波依然會對你的眼睛造成一定的傷害。
說到底,如果只是追逐護眼的話,與其糾結選哪塊屏幕更護眼好,倒不如先規劃自己合理的用眼習慣。
總結一下LCD與OLED,你可以很輕易發現兩者都擁有各自的優缺點,而並非是完美無缺。而現在許多消費者都拿是不是OLED屏幕來衡量手機好壞,這不僅是對技術的誤解,也是對產品定位的誤讀。
作為屏幕發展的兩大支流,OLED屏幕運用範圍十分廣泛,屏幕指紋、屏下攝像頭、折疊手機都有著它的身影,但LCD也未嘗不能老樹開花,有著自己更獨特的定位。
孰強孰弱,兩者不總是都在進步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