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和晶片禁令反而刺激了中國的人工智慧創新
RestofWorld報道,DeepSeek 的崛起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數十億美元的國家資金,並加大了自主研發的力度。儘管中國科技巨頭紛紛推出競爭性AI 模型,但DeepSeek 的成功也引發了新創公司之間的競相利用其高性能開源技術建立產品和服務的競爭。

專家和投資者向世界其他地區表示,美國晶片禁令的擴大,加上DeepSeek的成功,推動了中國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的更快創新,鞏固了其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地位。這也迫使新創公司轉向更實際的應用。
「DeepSeek 已經證明,即使受到出口管制限制,中國的人工智慧實驗室也能開發出前沿模型,」投資人工智慧的美國對沖基金Interconnected Capital 的創始人Kevin Xu 向世界其他地區表示。 “它的成功也推動了更多新創公司致力於建立應用程式和服務,而不是浪費時間和資源去建立模型。”
根據史丹佛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所的最新報告,中國去年生產的人工智慧模型數量落後於美國,但其性能差距正在迅速縮小。然而,中國企業面臨許多挑戰,包括美國擴大出口管制,限制其取得先進晶片。
DeepSeek聲稱已經使用不太先進的NVIDIA 晶片訓練了其V3 基礎模型(一種在海量資料集上訓練並可適應各種任務的大型AI 系統),成本僅為600 萬美元左右,而OpenAI 的GPT-4 模型則花費超過1 億美元。
全球市場數據供應商PitchBook 的分析師Melanie Tng 表示,DeepSeek 的效率聲明可能也會影響投資人對中國以外人工智慧公司的態度。 她介紹說:“如果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建立高性能模型,那麼這將對其他地方數十億美元培訓預算的可持續性構成挑戰。”
中國投資者現在會對支持仍專注於基礎模型的小型人工智慧公司持謹慎態度,因為DeepSeek 的技術使它們更難競爭。 少數公司將繼續「認真」推進人工智慧模型,「但大多數其他公司將專注於建立應用程式、服務和代理,」他說。 “這才是投資的流向。”
同時,專家表示,中國科技巨頭正在推出新的人工智慧模型,並投入數十億美元進行研究,這預示著未來只有主要參與者才能在人工智慧模型開發領域競爭。
投資研究平台Tech Buzz China 的創辦人馬睿向世界其他地區表示,在基礎研究方面,大型科技公司比小型競爭對手更具優勢。
“這是因為,隨著DeepSeek 的成本降低,單純通過出售模型訪問權來盈利已經行不通了,”馬說道,“其他公司都必須變得更像一家產品公司。”
甚至在DeepSeek 出現之前,一些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就開始回應投資者資助研究的興趣。 北京創投家Celia Chen 向世界其他地區表示,轉向解決「現實問題」是一個明智之舉。 “中國人工智慧新創公司不需要加入高調的基礎設施軍備競賽,而是可以用構建大型模型所需成本的一小部分來測試和部署創意。”
然而,儘管政府支持力道加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但該領域的創投資金仍低迷。
據數據提供商PitchBook稱,今年第一季度,創投在中國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領域(包括語音辨識和機器人控制)的144筆交易中投資了12億美元。交易總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0%。
牛津中國政策實驗室主任凱拉·布洛姆奎斯特(Kayla Blomquist) 告訴世界其他地區,這可能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可以激勵企業製造人工智慧產品來賺錢。
「我注意到很多新創公司都非常專注於在這些基礎模型(例如DeepSeek的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構建,」布隆奎斯特說。 “這意味著,新創公司可能不需要像我們之前看到的那麼巨額的投資和風險投資支持……這將在很多方面使人工智慧更加普及。”
Chen說:「真正的贏家將是那些將人工智慧與領域專業知識相結合,提供大型科技公司無法輕易複製的解決方案的公司,例如幫助提供更準確的醫療診斷或更快的業務工作流程的公司。這裡正湧現出有意義的機遇——不僅對大公司而言,對大眾市場創始人而言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