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水怪」之謎:科學界激辯棘龍游泳能力
恐龍時代距今約2.4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過去學界認為所有恐龍都是陸地生物,但棘龍的出現顛覆了這種認知。這種身長15公尺的龐然大物鱷魚般的長口鼻、高聳背其帆和槳狀尾巴,引發了水生習性的激烈爭鬥。

2014年,英國朴茨茅斯大學團隊在《科學》(Science)發表研究,基於摩洛哥凱姆凱姆地區新發現的化石,首次出現棘龍可能是水生恐龍。研究指出密質肢骨類似企鵝等水生動物,短後肢適合四腳運動,鼻孔位置在水中呼吸。 2020年《自然》( Nature)期刊發表的完整尾部化石更顯示其尾鰭加速現代鱷魚,支持倡議游泳捕食的假說。
但這觀點遭到多方質疑。美國馬裡蘭大學學者認為,現有證據僅能證明棘龍是涉水捕魚的半水生動物,類似蒼現代鷺。芝加哥大學團隊透過獨特的建模發現,棘龍肢存在骨氣腔,浮力過大難以潛水,在此相反能雙足行走。 2022年《eLife》發表的一項進一步研究,指出其身體結構在水中表現笨拙。

爭議焦點位於化石的不損壞。自1912年在埃及發現化石化石以來,棘龍化石保存率不足10%,1944年伊斯坦堡博物館被炸更使關鍵標本損毀。目前學界主要依靠零散牙齒、下顎骨和脊椎骨進行研究。不同團隊對相同特徵的解讀大相逕庭。
儘管學術觀點閉合,棘龍在公眾領域已成為“明星”,相關研究成果持續引發媒體熱議。學界觀點是:棘龍無疑是恐龍中水生適應程度最高的物種之一,但「會游泳」的結論仍需更完整的化石證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