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力圖打造「本土DeepSeek」 分析師:你們不敢創新
金融時報發文,印度正押注於「低成本創新」的傳統以及其龐大的科技人才庫,以求在全球AI競賽中迎頭趕上,同時在這個快速發展的行業中分得一杯羹。印度總理莫迪領導的政府認為,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可以透過開發用印度當地語言訓練的、成本更低的大模型,並建立AI應用程式來解決特定問題,從而在人工智慧領域具備競爭力。

莫迪
被莫迪選中領導政府AI項目的官員阿比舍克・辛格表示:“如果DeepSeek能夠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構建模型,我們也應該能夠做到。”
辛格正在篩選來自科技新創公司和研究實驗室的67份申請,這些申請旨在為印度本土的AI模式爭取資金支持。今年1 月,印度政府發出了徵集創意的號召,推動打造一個能與中國DeepSeek相抗衡的本土企業。
辛格稱,政府已做出了打造印度本土模型的“戰略決策”,並且正在透過去年啟動的一項為期五年、價值12億美元的人工智慧戰略“幫助構建生態系統”。政府已向印度的研究人員和新創公司提供了1萬個GPU,並計劃為一些有潛力的創意提供初始資金。
不過,企業主管和政策制定者認為,印度若想在這個一直由美國和中國主導的領域有機會趕上,印度的企業需要加大投入,為創新提供資金。
本月早些時候,印度商務部長皮尤什・戈亞爾在新德里的一場初創企業活動上表露了他的失望之情,他質問,印度難道只會誕生配送公司和即時電商公司,而不在深度科技領域進行創新嗎?
與全球同行相比,印度的科技巨頭在人工智慧領域宣布的重大投資相對較少。
根據Tracxn彙編的數據,在2024年全球430億美元的人工智慧投資中,印度僅獲得了1.793億美元,而中國獲得了33億美元,美國獲得了342億美元。
班加羅爾的一位頂級創投家表示,儘管印度在人工智慧領域有許多活動和熱度,但他並未看到足夠的原創性創新。他說:“每個月會有10個值得投資的創意送到我們面前嗎?恐怕沒有。”
史丹佛大學的人工智慧指數報告顯示,在2014年至2022年期間全球授予的人工智慧專利總數方面,印度遠遠落後——60%的專利來自中國,20%來自美國,而印度僅佔0.22%。
分析師認為,與美國和中國的科技公司已向前沿研究投入數十億美元不同,印度的私人科技集團過於關注眼前的利潤,因而不敢冒險支持創新。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的風險投資家兼學者阿尼爾魯德・蘇裡表示:“印度的IT公司…沒有從服務公司轉型為產品公司的雄心壯志。這些公司不認為他們的優勢在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