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北美大陸的底部正在「滴」入地幔
研究人員發現,北美大陸的底部正以岩石塊的形式緩慢地滴落。板塊殘餘沉入地函可能是造成這現象的原因。 《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這項發現。這是首次觀察到「大陸棚減薄」現象。
「我們觀察到,地殼下面可能存在某種物質,」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德州大學傑克遜地球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華俊林說。 “幸運的是,我們也對導致地殼變薄的原因有了新認識。”
克拉通是構成地球大陸核心的古老岩層。它們以穩定性和能經受數十億年考驗的能力而聞名。然而,克拉通有時會發生變化,影響其穩定性或導致整個岩層消失。例如,數百萬年前,華北克拉通失去了最深的根層。
研究人員表示,發現克拉通滴水現象意義非凡,因為它是即時發生的。這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觀察克拉通變薄的進程。

研究中的一張圖顯示了岩石從克拉通滴落。研究人員推測,滴落是由克拉通下方俯衝的法拉隆板塊的殘餘物造成的。圖片來源:《自然地球科學》,華等人。
滴水主要集中在美國中西部。研究人員保證,無需擔心大陸會很快被掏空或滴水會改變地形。驅動滴水的地函過程會影響板塊隨時間的變化——但這種變化非常緩慢。更重要的是,隨著板塊殘餘沉入地函深處,其對克拉通的影響逐漸減弱,滴水預計最終會停止。
傑克遜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教授、論文合著者托爾斯汀貝克爾說,這項發現對於研究大陸整個生命週期的地質學家來說至關重要。
「如果我們想了解一顆行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如何演化的,這類事情就很重要,」貝克爾說。 “它幫助我們了解如何形成大陸,如何分裂大陸,以及如何將它們循環回地球。”
這項滴水現象的發現源自於華教授領導的一項大型項目,該項目採用論文合著者斯蒂芬·格蘭德(現為傑克遜學院名譽教授)及其團隊開發的方法,為北美創建了一種新的全波形地震層析成像模型。此電腦模型利用EarthScope計畫收集的地震數據,揭示了北美地殼和地函中發生的地質過程的新細節。華教授目前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教授。

地震波以不同的速度穿過不同的地質特徵。這張地圖顯示了美國本土以及中美洲和加拿大部分地區200 公里深處地殼的地震速度。北美克拉通(黑色虛線部分)的地震速度與周圍地區相比較高。圖片來源:《自然地球科學》,華等人。
貝克爾說:“由於使用了這種全波形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描述深層地函和較淺的岩石圈之間的重要區域,我們希望從那裡獲得有關岩石圈發生情況的線索。”
該模型首次以這種方式將水滴呈現在人們眼前。它還幫助研究人員推斷,法拉隆板塊(一個大約在過去2 億年中一直俯衝到北美之下的海洋構造板塊)可能正在推動這一過程,儘管它與克拉通相距約600 公里。
1990 年代,格蘭德首次透過地震成像觀測到該板塊,該板塊在塑造北美板塊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員認為,該板塊現在正透過改變地函物質的流動方向,從下方侵蝕大陸,使其與克拉通底部發生剪切,並釋放出揮發性化合物,削弱其基底。
華說,儘管滴水只集中在克拉通的一個區域,但板塊似乎與整個克拉通的物質發生了相互作用,克拉通覆蓋了美國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區。 “大範圍的衰退正在加劇。”
當研究人員建立這些動力學的電腦模型時,模型克拉通在法拉隆板塊存在時會滴落。當板塊移除時,滴落停止。
貝克爾承認電腦模型有其限制。但他表示,模型與數據的相似性是個好兆頭。
「看著一個模型,然後說,『它是真實的嗎,我們是否過度解讀了數據,或者它告訴了我們一些有關地球的新資訊?』」貝克爾說。 “但在很多地方,這些斑點確實來來去去,這(向我們展示了)真實的東西。”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