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全球暖化超過3°C 可能導致世界經濟損失40%
根據我和同事進行的最新研究,氣候變遷對世界經濟造成的破壞很可能被大大低估了,該研究考慮了極端天氣及其後果的全球影響。迄今為止,氣候變遷對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影響的預測大致表明,其危害程度為輕度至中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各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缺乏緊迫感。
然而,這些模型往往存在一個根本缺陷——它們假設一個國家的經濟只受該國天氣的影響。其他地區天氣事件的任何影響,例如一個國家的洪水如何影響另一個國家的糧食供應,都沒有被納入模型中。
我們的新研究旨在解決這個問題。在將極端天氣的全球影響納入我們的模型後,預測的全球GDP 損害比之前認為的要嚴重得多——影響地球上每個國家人民的生活。
各地同時遭遇天氣衝擊
全球暖化以多種方式影響經濟。
最明顯的是極端天氣造成的破壞。乾旱會導致收成不佳,而風暴和洪水會造成大面積破壞並擾亂貨物供應。最近的研究還表明,氣候變遷加劇的熱浪導致了食品通膨。
高溫也會降低工人的生產效率,影響人類健康,加劇疾病傳播,並可能導致大規模移民和衝突。
先前大多數的研究預測,到本世紀末,即使是4°C 的極端暖化也只會對全球經濟產生輕微的負面影響— — 7%到23%之間。
這種建模通常基於過去天氣衝擊的影響。然而,這些衝擊通常局限於當地或區域範圍,並被其他條件所抵消。
例如,過去南美洲可能遭遇乾旱,但世界其他地區降雨充足。因此,南美洲可以依賴從其他國家進口農產品來填補國內缺口,防止糧食價格飆升。
但未來氣候變遷將增加天氣衝擊在各國同時發生且持續時間更長的風險。這將擾亂商品生產和運輸網絡,損害貿易,並限制各國相互幫助的程度。
國際貿易是全球經濟生產的基礎。因此,我們的研究考察了一個國家未來的經濟成長將如何受到世界其他地方的天氣狀況的影響。
我們發現了什麼?
有一件事立即變得清晰起來:全球暖化導致全球經濟成長放緩。
我們修正了三種主要模型,以說明全球天氣對國家經濟的影響,然後取其結果的平均值。我們的分析著重於全球人均GDP,換句話說,就是世界經濟產出除以其人口。
我們發現,如果到本世紀末地球暖化超過3°C,對全球經濟的損害估計將從平均11%(根據先前的建模假設)躍升至40%(根據我們的建模假設)。這種程度的損害可能會摧毀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生計。
先前的模型認為,全球氣溫升高將使俄羅斯和北歐等寒冷地區的經濟受益。然而,我們發現全球經濟受到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所有國家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全球暖化導致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圖為:乾旱期間玉米作物枯萎
成本與收益
減少排放會產生短期經濟成本。必須將這些成本與避免危險的氣候變遷的長期利益進行權衡。最近的經濟模型表明,透過以允許地球升溫2.7°C 的速度減少排放,可以實現這種平衡。這接近地球目前的暖化軌跡。但遠高於《巴黎協定》的目標以及氣候科學家建議的全球暖化極限。這也是基於上述有缺陷的假設。
根據我們的新研究,平衡短期成本和長期利益的最佳全球暖化量是1.7°C——這個數字與《巴黎協定》最雄心勃勃的目標大致一致。
避免氣候變遷有短期成本,也有長期效益
我們的新研究表明,先前對全球暖化將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的預測過於樂觀。它與其他近期證據表明,氣候變遷的經濟影響被嚴重低估。
顯然,地球目前的排放軌跡危及我們和我們子孫後代的未來。人類越早意識到嚴重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我們就能越早改變方向,避免災難。
本文轉載自《對話》。作者:蒂莫西·尼爾(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