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觀察:馬斯克的無人車上路撐得住特斯拉股價嗎?
特斯拉終於觸底反彈了?在持續下跌了近三個月之後,全球車企第一股特斯拉本週終於有了止跌回升的跡象。在本週的四個交易日中,特斯拉已經有三天收盤走高,止住了先前持續下滑的勢頭。但今天收盤只是微幅上漲0.4%,報收在273美元。

自從去年12月底觸及480美元的歷史高點之後,特斯拉股價在過去三個月遭遇了自由落體,不僅完全回吐了川普贏得大選之後的漲幅,甚至一度跌到了220美元,市值也從最高時的1.6萬億美元縮水到不足8000億美元。
由於股價持續下跌,銷售量不斷下滑,特斯拉正處於士氣低落和內外交困的局面。外部投資者施壓董事會,一些知名投資者甚至公開呼籲馬斯克讓出特斯拉CEO的職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馬斯克上週主持了特斯拉的全體員工大會,回答了員工以及外部關心的許多問題。他在會議上呼籲員工不要拋售公司股份,表示自己仍看好特斯拉的長遠前景,希望員工一道堅持。
無人車與機器人兩大故事
馬斯克承認特斯拉目前面臨困難,也承認自己目前多線作戰,有些難以應付(stretched pretty thin),但他強調特斯拉將再次突破技術與生產極限,讓市場重新認清它的價值。
馬斯克著重了特斯拉的兩大長遠利好因素:無人車和機器人。他用極具未來感的描述,向員工也向外界闡述了他對即將發布的Cybercab自動駕駛計程車的願景。 “我們打算以5 秒一輛車的速度生產Cybercab,像電子消費品一樣。”
5秒一輛車意味著什麼?即便是在豐田福特這樣的巨頭,也只能做到平均兩分鐘完成一輛車的組裝。要實現這一速度,需要極高自動化與模組化生產平台。馬斯克形容其為「軟體驅動下的車輛工廠革命」。

按照馬斯克的設想,與其他同類產品相比,特斯拉Cybercab無人車比“任何人能想像的還要激進”,不僅完全自動駕駛,取消方向盤與踏板;更要極簡設計,主打共享出行與城市交通。
除了自動駕駛計程車,機器人也是特斯拉目前可說的最重要故事。馬斯克再次確認先前多次亮相的Optimus機器人將在2025年進入量產階段:“今年目標是製造5000台,明年要在此基礎上幾何級數增長。”
按照他的設想,Optimus 目前使用場景包括自動完成倉庫搬運、物料分類、重複性作業。但Optimus最終的量產價格可低至2萬美元以下,預計走進每個普通家庭,承擔家事/照護/助理角色。馬斯克稱其為「潛在經濟產值超越所有產品線」的未來核心。

當然,和馬斯克先前提出的許多技術願景一樣,他沒有給出「5秒組裝一輛車」以及「2萬美元機器人」具體實現的時間表。如此激進的願景能否實現,多久能實現,依然是個未知數。
獲准在加州上路測試
本週特斯拉又透露了Cybercab的更多技術細節。特斯拉車輛工程副總裁莫拉維(Lars Moravy)表示,特斯拉計劃為 Cybercab 配備小於 50kWh 的電池組,而實際可行駛里程將接近 300 英里(約 480 公里)。這意味著這款兩座無人車的效率將超過所有現有在產電動車,部分得益於其極致優化的空氣動力學設計。
他也確認,特斯拉將在德州超級工廠組裝Cybercab,目前已經在進行生產設備的安裝工作。 Cybercab 的原型車預計將在今年夏天前完成,正式發布活動預計將在2026年初舉行。實際上,美國無人機部落客已經拍攝到德州超級工廠最多時有6輛Cybercab在園區內進行測試。

實際上,特斯拉自動駕駛計程車現在已經可以合法上路了。在經過四個月的審批之後,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上週批准了特斯拉的運輸特許承運人(TCP)申請。這意味著特斯拉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已經可以在加州道路上載人行駛了。
不過,TCP牌照並不代表特斯拉可以像Waymo那樣面向大眾提供載客服務,只是允許特斯拉可以用自動駕駛計程車搭載自己的員工進行測試,距離Waymo那樣面向大眾的真正無人駕駛計程車還有明顯的差別。

要在加州向公眾提供Cybercab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特斯拉仍需: 1、獲得加州車管局(DMV)的完全無人駕駛測試許可證:截至目前,特斯拉僅持有DMV頒發的自動駕駛汽車安全駕駛員測試許可證。 2. 、獲得CPUC的自動駕駛載客計畫許可:該許可證允許公司在加州提供自動駕駛載客服務。
作為對比,Waymo在2018年成為首個獲得加州批准進行無人車路測的公司,直到四年後才獲准在有安全員的情況下在舊金山提供客運服務。 2023年8月,Waymo最終獲得批准,在舊金山完全開放提供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整整花了五年時間。
目前Waymo在美國舊金山、洛杉磯、鳳凰城等城市營運超過700輛無人駕駛計程車,每月付費乘車超過百萬次。在舊金山的市場佔有率甚至達到了20%,成為了舊金山和鳳凰城民眾的計程車日常選擇。

顯然,馬斯克沒有耐心像Waymo那樣測試等待多年。特斯拉急切需要Cybercab的無人車概念來提振股價,而川普政府的監管部門也很有可能為馬斯克的無人車大開綠燈。馬斯克已經表示,今年6月會在德州總部奧斯汀附近推出Cybercab試運行。
去年5月,瑞銀集團曾經預測Waymo到2030年可能佔據全球無人駕駛汽車產業60%的市場份額,估值在750億至1350億美元之間。當然,這是在特斯拉發布Cybercab之前的預期,馬斯克向來是以高效率和低成本來搶佔市場。
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基於其「全自動駕駛」(FSD)系統,目前還是「監督版」(需要人類隨時幹預),屬於L2++級高級輔助駕駛。 Cybercab必須實現L4級完全自動駕駛,才有可能上路提供服務。但至少目前FSD還沒有達到無監督狀態。
Cruise的慘痛教訓
Cybercab與Waymo的最大差異就在於光達。特斯拉堅持「純視覺」策略,因此Cybercab使用高清攝影機和 AI 驅動的神經網路進行感知,不依賴光達(LiDAR)或毫米波雷達。馬斯克認為攝影機結合強大的運算能力足以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而Waymo則透過多感測器冗餘確保安全性和可靠性,包括了光達、雷達和高畫質攝影機。光達更是其核心優勢,可以提供高精度的3D環境映射,尤其在惡劣天氣或低光條件下表現更穩定。純視覺方案的最大優勢就是實現極簡設計和低成本,Cybercab目標售價僅2.5萬美元。可望最快時間大規模普及。
或許從成本和製造角度來說,特斯拉的Cybercab比Waymo更有可能大規模商業化。但安全問題從來都是無人車行業的“阿喀琉斯之踵”,只需一次致命事故就有可能導致業務停擺公司崩盤。
通用汽車旗下的Cruise原本是與谷歌Waymo並駕齊驅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兩大巨頭,也在同期獲得了舊金山商業運營的牌照,一度運營著300多輛無人出租車。但2023年10月的一起事故改變了一切:一名行人在過馬路時,先被一輛車輛撞倒,隨後又被一輛Cruise無人駕駛出租車碾壓並拖行約6米,導致其全身多處重傷。
事故發生後,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DMV)立即暫停了Cruise的無人駕駛營運許可證。隨後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也宣布暫停Cruise在舊金山的無人駕駛計程車營運執照,表示將深入調查這起交通事故。

在Cruise停業整頓半年之後,通用汽車最終決定放棄無人駕駛計程車業務,將Cruise的技術團隊整合到公司的駕駛輔助系統開發部門,專注於個人車輛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研發。無人駕駛計程車兩大巨頭之一的Cruise就此徹底退出。
特斯拉的FSD目前還面臨多起交通事故的責任調查,還無法做到無監管無安全員的階段。如果在技術條件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上路提供運營,一旦在複雜路況下出現類似Cruise的車禍,那麼可能會出現前功盡棄的情況,進一步施壓特斯拉股價。
“這輛無人車不靠譜”
看起來,Waymo並不認同Cybercab的激進技術與設計方案。 Waymo前CEO約翰·克拉夫奇克(John Krafcik)近期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如果一家企業真的認真想打造一個安全、可普及的Robotaxi業務,設計出來的車絕不應該長這個樣子。」他認為,Cybercab雖然外觀吸睛,但並不符合一個成熟無人出租車應有的功能性與實用性標準。

此外,克拉夫奇克還為Waymo採用多感測器(包括光達)的策略辯護:“一整套強大的感測器系統,包括光達,在每英里成本中幾乎可以忽略。而在地圖繪製方面也一樣如此。更重要的是,這些感測器帶來的安全收益是有數據支撐的、可驗證的——是能減少人身傷害的實際程度。”
或許克拉夫奇克對特斯拉有偏見。他幾年前就表示:特斯拉只是一家擁有「很不錯的輔助駕駛系統」的電動車製造商,和Waymo不再是賽道。在這次訪談中,他明確表示,他對特斯拉的看法至今沒有改變。
「特斯拉這十年來一直夢想和Waymo競爭,但他們至今還沒做到。他們是一家汽車公司,擁有一個輔助駕駛系統。而他們還從未實現過哪怕一單真正的全自動收費載客服務——而Waymo每個月已經提供了超過一百萬次這樣的服務。”
克拉夫奇克相信,Waymo將在接下來的3至5年內持續領先業界:「Waymo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真正實現『人工駕駛員替代』的具象AI系統,不僅能在不同車輛上整合部署,還能以規模化運作。更關鍵的是,第三方資料已經驗證Waymo系統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面明顯優於人類駕駛。」
深陷美國政治鬥爭
或許特斯拉可以比競爭對手都更快推出無人駕駛計程車,以無人車和機器人打開一個全新的市場,為自己的股價提供支撐,但這或許很難改變特斯拉目前的銷售困境。

眾所周知,特斯拉的這波拋售大潮主要是受到馬斯克深陷美國政治的拖累。在馬斯克投入超過2.5億美元幫助川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之後,特斯拉股價與SpaceX估值也大幅上漲,推動馬斯克身價超過了4000億美元,成為首個突破這一大關的全球首富。
然而,在馬斯克登上政治權力巔峰之際,他的電動車巨頭特斯拉卻成為了犧牲品。馬斯克已經與川普政府高度綁定,政治立場完全傾向共和黨,透過自己的社群媒體X不斷抨擊民主黨和自由派,讓他成為了左派民眾的眼中釘。
更重要的是,他的「政府效率部」大舉削減各政府部門預算,並且進行大規模裁員。削減預算直接影響了美國政府在醫療、教育、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與補助,觸動到一般民眾的切身利益。
根據不完全統計,DOGE迄今已在美國聯邦政府裁減了約 10 萬名員工。 這些裁員主要透過買斷和解僱方式進行,涉及多個聯邦機構。此外,DOGE 計劃在未來進一步裁員約 30 萬個聯邦政府職位,這可能導致總計近 100 萬人失業,包括聯邦僱員和相關承包商。
過去的兩個月時間,特斯拉在全美各地的門市都遭受了抗議,甚至出現了不少暴力打砸門市、惡意焚燒汽車以及充電樁的極端事件。儘管川普政府司法部強調要成立專案小組,嚴打針對特斯拉的暴力事件,甚至將其上升到「國內恐怖主義」的高度,但這並無法阻擋在門市外正常抗議的人群。
威廉布萊爾分析師昨天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馬斯克涉足政治引發的反彈”導致了“品牌損害甚至破壞行為”,而此時特斯拉正因Model Y的改款而供應受限,“中國競爭也在持續升溫”。儘管如此,該公司維持對特斯拉股票的買入推薦,指出其能源儲存業務的成長以及在無人駕駛叫車服務中的前景。
中國市場競爭太激烈
在美國深陷政治鬥爭漩渦的同時,特斯拉在歐洲和中國的銷售量也明顯下滑。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本周公布的數據顯示,繼1月下滑45%之後,特斯拉在歐洲2月的新車註冊量年減了40%,而整體純電動車銷量成長了26%。
加拿大皇家銀行(RBC)分析師認為,2月份的數據“可能無法反映真實需求”,新車買家“可能在等待新版Model Y或“新的平價車型”。
同樣,特斯拉2月在中國的銷量較去年同期暴跌近50%,但也同樣受到消費者等待Model Y的影響。特斯拉本月在中國開始交付改款 Model Y,預計將為中國銷售帶來短期提振。但特斯拉仍面臨大量中國車企的激烈競爭,包括比亞迪、理想、小鵬、小米等國產電動車都在不斷擴大銷售。
比亞迪近日公佈2024年全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收達7,770億元人民幣(約1,070億美元),首次在營收上超越特斯拉(970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股價在2025年迄今已上漲近40%,並在上週創下歷史新高,主要由新快充技術發布提振。
比亞迪推出的1000kW

超級充電樁,可在5分鐘內為電動車充入250英里(約400公里)續航。而特斯拉目前的V3超充技術最多只能在15分鐘內充入200 英里(約320公里)。特斯拉的充電網路一直是其競爭力核心之一,而比亞迪此舉意味著,中國廠商已在關鍵基礎設施上實現技術超車。

期待已久的FSD並沒有為特斯拉在中國帶來提振。事實上,因為法規和技術的差別,特斯拉在中國推出的也不是美國版的FSD,體驗有明顯不足。本週特斯拉中國官網正式去掉了FSD的英文,改名為「智慧輔助駕駛」。
而且,特斯拉智慧輔助駕駛需要額外付費6.4萬人民幣,增強輔助駕駛標價3.2萬人民幣。這與中國智能車企的定價策略形成了鮮明對比。比亞迪宣布將在所有車型上免費搭載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功能之後,小鵬、極氪等廠商紛紛表示將跟進,為新車型標配智慧駕駛功能。
不得不提的是,美國總統川普週二宣布對所有進口車實施25%的關稅,意在透過關稅手段迫使車企在美國製造組裝汽車。這則消息直接打壓了汽車股的股價,也拖累了特斯拉的反彈動能。川普強調,自己並沒有諮詢馬斯克的意見,因為他有利益衝突。
而馬斯克隨後在X上表示,「特斯拉並未倖免於難。這些關稅對特斯拉的影響依然非常顯著。」雖然特斯拉在美國銷售車型基本上來自美國工廠,但特斯拉需要從中國、韓國和歐洲進口大量零件。而且,川普政府的新一輪關稅政策如果引發其他經濟體反制,特斯拉作為美國車企一樣會收到衝擊。
無人車上路測試,撐得住特斯拉股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