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生產成本僅比台灣高10%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曾評論過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建設成本高昂以及美國更高的運營成本,這給人的印像是在美國生產晶片的成本太高,在經濟上不可行。然而, TechInsights的分析師認為事實並非如此。根據該公司最近的研究,台積電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附近的Fab 21 晶圓廠的晶圓成本僅比台灣生產的類似晶圓高出約10%。

TechInsights 的G. Dan Hutcheson 寫道:“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加工300 毫米晶圓的成本比在台灣製造的相同晶圓高出不到10%。”
Hutcheson表示,雖然在美國建造晶圓廠的成本肯定高於在台灣,但對於台積電而言成本明顯更高,因為它幾十年來首次在海外建造晶圓廠,而且是在全新的地點建造,技術熟練的工人也非常短缺。
然而,半導體生產成本的主要因素是設備成本,佔晶圓總成本的三分之二以上。 ASML、Applied Materials、KLA、Lam Research 或Tokyo Electron 等領先公司製造的工具在台灣和美國的價格相同,它們有效地抵消了基於位置的成本差異。
晶圓價格令人困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勞動成本。美國的工資大約是台灣的三倍,許多人誤以為這是晶片生產的重要因素。然而,根據TechInsights 的晶圓成本模型,隨著當今晶圓製造設施的先進自動化,勞動力佔總成本的不到2%。根據該模型,儘管工資和其他本地成本存在很大差異,但亞利桑那州和台灣晶圓廠的營運成本之間的總體費用差距很小。
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目前在Fab 21 生產的晶圓要返回台灣進行切割、測試和封裝。其中一些隨後被運往中國或其他地方用於實際設備,有些將被運回美國。因此,它們的物流比在台灣加工的典型晶圓的物流要複雜一些。然而,這幾乎不會大幅增加成本,台積電現在計劃在美國建造封裝產能。儘管如此,據傳台積電對在美國生產的晶片收取30% 的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