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機器人”巔峰對決” 外媒:中國暫時領先但根基還不穩
今年2月舉行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華為創辦人任正非、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等商界領袖列席。機器人新創公司宇樹科技35歲CEO王興興也在受邀之列,這位年輕企業家的崛起,標誌著該行業在中國19兆美元經濟體中的戰略地位日益提升。

人口結構變遷是各國發力機器人領域的主要原因。中國面臨快速老化與青年拒接工廠職位的雙重壓力:2021年官方預測,2025年製造業將出現3,000萬用工荒。
情勢可能更嚴峻-《經濟學人》智庫預測,到2045年中國勞動力人口將縮至6.45億(較2013年高峰7.94億下降19%),屆時勞動人口佔比將首次低於總人口50%(按13億總人口計)。對出口導向經濟而言,這恐危及「2035年人均GDP較2020年翻倍」的目標。
在此背景下,從比亞迪到小米等本土巨頭紛紛加速產線自動化。儘管中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全球居首,但多為焊接、噴塗、組裝等重複作業的技術含量較低機械臂——這個市場目前由日本、德國和瑞士的少數廠商主導。
不過,隨著科技進步,格局即將改變。在AI、晶片與硬體突破推動下,中美正競逐可部署於工廠、餐廳、醫院甚至家庭的人形機器人。
英偉達CEO黃仁勳近期預言,人形機器人將在五年內廣泛應用於製造業;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更稱之為“史上最重要產品”,並預言其數量將很快超過人類——儘管這位億萬富翁在預測全自動駕駛特斯拉、腦機接口等技術普及方面屢屢失準。
美國銀行分析師預測,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年出貨量將達100萬台,主要由工業需求及教育服務領域的早期應用驅動。該機構大中華區汽車與工業研究主管李銘預計,屆時機型均價約2萬美元,對應市場規模200億美元。再往後推30年,該行預計全球人形機器人存量將激增至30億台,取代服務業半數勞動力。
這項樂觀設想參考了智慧型手機和電動車的歷史軌跡:截至2023年的十年間,中國智慧型手機和電動車銷量年均成長率達90%。組件成本下降與政府大力扶持助推了電動車發展——如今中國正全力推動製造業升級。
但通用型機器人研發仍需重大技術突破:需具備適應多種環境、執行人類能完成的大部分任務及與人即時互動的能力。現有機器學習和生成式AI模型距離此目標甚遠-例如以文字為主的大語言模型無法訓練需處理視覺資料的機器。
儘管如此,技術競賽已然白熱化:在美國,特斯拉於2023年推出第二代擎天柱(Optimus)的原型機,並計畫今年量產。市值3兆美元的英偉達亦有多個項目在推展。
在中國陣營中,阿里投資的宇樹科技、優必選等企業已實現產品商業化。 2023年宇樹推出售價低於2萬美元的消費級人形機器人,蛇年春晚中機器人群舞表演更引發舉國驚嘆。優必選Walker機器人已在極氪與比亞迪工廠部署,與人類合作執行更高階任務。
早期成功得益於成熟供應鏈體系。中國在電動車領域全球領先,而視覺系統、感測器、電池等技術存在高度協同。率先採用人形機器人的電動車企如小鵬,現已宣布明年啟動量產。
不過國內仍依賴外國企業的諸多組件,尤其是用於降低馬達轉速同時增加扭力的減速器。但以綠的諧波(Leaderdrive)為首的本地供應商正透過規模效應、價格競爭力與技術升級迎頭趕上,政府亦以高額補貼強力扶持該產業。
即便如此,中國機器人產業或很快就遇阻。美國在軟體、AI及晶片領域仍居全球主導-宇樹科技等企業依賴英偉達晶片。鑑於機器狗的軍事用途,中國新星企業與供應鏈恐遭美方制裁。已有美國議員警告中國機器人是“下一威脅”,中國在機器人競賽中的先發優勢,或將面臨嚴峻考驗。 (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