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超級真菌正在污染的城市中進化並且透過貓傳播
巴西正面臨世界上最大、最持久的孢子絲菌病疫情,這是一種主要透過貓傳播的真菌感染。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這種真菌令人震驚的遺傳多樣性,顯示城市污染物可能正在加速其演化。研究人員發現了可以增強診斷和治療的分子標記,同時也突顯了巴西孢子絲菌的快速適應性和毒性。污染、貓和遺傳因素可能是其不可阻擋的蔓延原因

裡約熱內盧的一隻貓鼻子上出現了巴西孢子絲菌引起的典型皮膚病變。圖片來源:Sandro Antonio Pereira 博士(家畜皮膚蟲病臨床研究實驗室,埃萬德羅查加斯國家傳染病研究所- 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巴西里約熱內盧)。
最近,由聖保羅聯邦大學的Anderson Messias Rodrigues 博士領導、聖保羅研究基金會(FAPESP) 資助的一項研究對巴西正在發生的孢子絲菌病疫情提供了新的見解,該病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真菌感染疫情。
孢子絲菌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影響皮膚和淋巴系統,有時也會影響內臟。它通常由孢子絲菌屬真菌引起。與大多數真菌感染不同,孢子絲菌病可以從動物傳播給人類,受感染的貓是主要的傳染源,透過抓傷、咬傷或接觸體液傳播。
研究團隊分析了104 個孢子絲菌分離株,重點研究了3-羧基粘康酸環化酶(CMC) 基因,該基因產生一種稱為Gp60-70 的重要抗原。他們發現了79 種不同的遺傳變異,揭示了比以前認為的更高的遺傳多樣性水平。分子分析顯示,巴西孢子絲菌和申克孢子絲菌的多態性水準很高,顯示最近的族群成長或適應性演化。
研究人員提出,接觸常見的都市污染物(如苯、甲苯和多環芳烴)可能是推動這種演化的原因。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充當環境壓力源,有利於CMC 活性增加的真菌菌株。由於CMC 酶有助於透過β-酮己二酸途徑分解芳香族化合物,這種適應性可能使這些菌株在污染環境中具有生存優勢。
該研究還預測了關鍵的B 細胞表位和保守的糖基化位點——診斷、疫苗和抗真菌療法的潛在標靶。巴西鏈球菌中高頻衍生等位基因的存在表明其適應迅速,可能導致毒力增強。此外,CMC基因已被證明是一種比傳統標記更有效的分子標記,為區分菌株和加強流行病學監測提供了更高的分辨率。
巴西孢子絲菌是最具毒性的孢子絲 菌種,也是巴西疫情的主要驅動因素。與其他種相比,它具有更高的致病性、傳播效率和抗真菌抗藥性。疫情於1990 年代末期起源於裡約熱內盧,已蔓延至全國和鄰國,原因是貓咪數量眾多、社會經濟挑戰和疾病監測的差距。貓與貓、貓與人的傳播是巴西孢子絲菌快速傳播的重要因素。
Rodrigues 博士說:“這些發現為孢子絲菌的進化和毒力提供了新的分子視角。了解這些真菌的適應性對於開發更好的工具來診斷、監測和控制人類和貓中孢子絲菌病的傳播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強調了加強真菌監測的迫切需要,特別是在貓傳播孢子絲菌病增加的地區。識別與毒力相關的遺傳標記可能會為人類和獸醫帶來新的控制策略,有助於解決這一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