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灰度測試選中文字劃線“評論”
日前,微信公眾號正在灰階測試,選中文字劃線評論功能,其主要特徵有:
1.劃線評論只在該段落出現,公眾號底部留言區域不顯示。 2.公眾號作者後台無法查看用戶具體評論訊息,要想看到用其他用戶的劃線評論,需要在「劃線」頻道查看。

3.劃線評論沒有字數限制,最短到1個字,最長可以是幾個段落。
4.劃線評論功能僅限於最新文章,歷史文章不支援劃線評論功能。
5.該功能目前仍處於灰階測試階段,根據我的觀察來看,一個公眾號支不支持評論劃線功能並沒有明顯特徵(比如,是否是新聞媒體帳號,是否是新號,是否是原創文章),預計後續會大規模放開。
6.如果公眾號作者不想讓使用者選取內容劃線評論,可在公眾號後台的互動管理→劃線→右邊評論設定→關閉「允許使用者評論此文章的劃線」按鈕。
微信公眾號文字選中劃線評論的具體使用方法:
開啟想要劃線評論的文章,長按想要評論的語句或段落,即可看到「寫評論」字樣,點擊後下方的輸入框輸入內容即可。
測試後發現,微信公眾號的選中文字劃線評論功能有兩個Bug:
1.評論文字過多的時候,會顯示系統錯誤。
2.設定精選評論的按鈕非常隱蔽,用戶需要在公眾號後台的“互動管理→劃線→評論區→再點擊評論”,才會發現“精選評論按鈕”,這裡作者可以選擇精選、點贊、回复。不過,即使公眾號作者選擇「精選」後,其他用戶並不能從底部的「留言」區看到,僅會在瀏覽到該段落時並進一步點擊劃線詳情,才能看到相關評論。
選取文字劃線功能並非微信公眾號的首創,此功能最早被應用在微信讀書App上,在其他網路小說App上也能看到該功能,使用者可以對書中某個段落發表自己的評論見解。微信閱讀的老用戶對於公眾號的這個功能必定非常熟悉,一些熱門書籍中,隨便看看,都能找到不少「經典語句」的劃線評論,其他用戶的評論既是一種內容增量,同時又能補充讀者的視角。

微信公眾號「嫁接」微信讀書的選中劃線功能,顯然也是想擴大內容增量,也增強用戶與內容以及創作者之間的黏性,但裡面會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用戶在使用微信讀書的過程中相對處於“沉浸”狀態,這是一種“深度閱讀”,而用戶閱讀微信公眾號的時候,有些用戶是“淺度閱讀”,本身就是“隨便看看”,或者就是不小心點開了,這種情況下,用戶最多會在評論區留言一下,或者比較
實際上這與微信公眾號的整個內容生態有關,微信讀書上的內容,相對嚴謹,有不少本身就是出版類圖書,而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參差不齊,導致用戶很難「沉浸」下去,更別提去選中評論。
第二,文字選中劃線評論功能對頭部創作者友好,對中尾部創作者用處不大。留言評論作為內容增量的前提是本身數量夠多,如果一共也沒幾個人劃線評論,那麼,最終就顯現不出功能的價值。
頭部創作者的優點在於,其基本上每篇文章的內容都能有很高的閱讀量,這就意味著其留言評論的人數會非常多,有創作者曾分享過某篇文章的數據,劃線人數近1000人,這種情況下,被選中的該段落就自成一個新的內容區,評論互動也會非常有價值。但很顯然,如果一個創作者本身只有寥寥數人在劃線評論,其他用戶看到也不會有反應。
第三,曾有公眾號作者揶揄稱,微信公眾號的讀者普遍年齡偏大,有不少都是一些「大爺大媽」在看,這裡面有誇張的成分,但從側面反映出另一個問題,即微信作為國內月活躍用戶數最高的App,其用戶群覆蓋範圍比較廣,而微信並沒有一個總的管道。
選中劃線評論功能也會面臨這種尷尬,即年齡偏大的用戶群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微信公眾號劃線,更不會進一步對內容評論。
用戶不知道,不會用,就會導致一定的沉默成本,這也是以往微信每次推出新功能的尷尬。
當然,從產品角度來看,微信這艘「巨輪」竟然還在創新,確實值得點贊,一款好的產品,就是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去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用戶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