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哺乳動物擁有均一的深色皮毛
根據中生代哺乳動物毛皮顏色的定量重建,在1.5 億年前與恐龍共存的這些早期哺乳動物很可能披覆著深色及暗灰褐色的皮毛,暗示它們具有在夜間隱密活動的特性。這些發現源自於黑素體化石的比較分析,它們為早期哺乳動物的生態和演化史提供了線索。
動物的皮毛顏色在許多行為生態(從交流到偽裝)中都有重要功能。雖然有些動物(如鳥類)擁有奪目且鮮豔的羽毛,但由於哺乳動物對單一色素(黑色素)的依賴,它們的皮毛通常限於柔和的色調。儘管哺乳動物缺乏色彩多樣性,但它們卻演化出了多樣且獨特的皮毛圖案。

然而,由於已滅絕哺乳動物色澤資料的匱乏,人們對哺乳動物皮毛色彩的演化史仍知之甚少。近來的研究表明,黑素體(導致色素沉澱的細胞器)可在化石標本中保存。類似的技術已成功重建了恐龍的顏色,但它們尚未廣泛應用於哺乳動物化石,儘管後者有著保存完好的皮毛標本。
Ruoshuang Li 和同事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和精確分光光度數據分析了116 種現在仍然存活的哺乳動物的黑素體,其目的是創建一個基於黑素體形態的重建皮毛色彩的預測模型。 Li 等人接著將此模型應用於6 種中生代哺乳動物的黑素體化石,其中包括一種被新近描述的晚侏羅世(約1.585 億年前)真樹賊獸類物種(euharamiyidan species)。
作者發現,這些早期哺乳動物的皮毛主要呈現均一的深色,沒有任何像眾多現代哺乳動物所具有的斑、紋圖案。這表明,儘管早期哺乳動物在系統發生和生態演化上存在分歧,但它們的黑色素色彩體系基本上並未改變。這與長有羽毛的恐龍、早期鳥類和翼龍中所見的多樣化黑素體結構形成鮮明對比,顯示哺乳動物的色彩演化具有獨特的模式。
據作者披露,在這些物種中所見的均一的深暗色皮毛——這是現代夜行哺乳動物(如鼴鼠、小鼠、大鼠和夜行蝙蝠)的典型特徵——對先前提出的假設提供了支持:早期哺乳動物主要也是夜行動物,它們為了隱秘偽裝而具有深暗色的皮毛。此外,它們皮毛中高含量的黑色素可能有利於體溫調節並提供具有保護作用的機械強度。
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之後,為進入先前由恐龍佔據的生態位,哺乳動物迅速出現多樣性演化,導致它們出現更為多樣的黑素體結構和新的更適合於形形色色環境的皮毛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