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週期遵循一種隱藏的模式氣候學家剛剛破解了它
冰河週期並不是隨機的;它們遵循著由地球軌道決定的可預測的節奏。一項分析過去80萬年氣候記錄的研究發現,地球擺動、傾斜和軌道形狀的特定排列決定了冰河時期的開始和結束時間。 前傾角主要啟動了冰河期,而後傾角則鎖定了溫暖的間冰期。 如果沒有人類驅動的氣候變化,下一個冰河期可能會在1.1 萬年後開始。

地球上的冰河時期並不是隨意出現和消失的;它們遵循著由地球軌道決定的嚴格的宇宙時間表。 一項新的研究破解了這些冰川過渡背後的密碼,揭示了地球傾斜、擺動和軌道形狀的變化是如何推動冰川的進退循環的。 圖片來源: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Matt Perko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地球上的冰河時期並不是隨意發生的–它們遵循著一種清晰的、可預測的模式,這種模式是由我們的星球在太空中的運動方式所決定的。 研究人員確定了偏前、偏斜和偏心的關鍵作用,它們影響著地軸的傾斜、擺動以及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形狀。 這些因素統稱為”軌道強迫”(orbital forcing),決定了冰川的前進和後退,為預測過去和未來的冰川週期提供了一個框架。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知道地球軌道的變化驅動著冰河時期的周期,但準確定位每個軌道因素的影響一直是個難題。 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前傾週期(約2.1 萬年)和鈍角二次諧波週期(約2.05 萬年)驚人地相似,因此很難區分它們各自的影響。 另一個長期存在的謎團–通常被稱為”10 萬年問題”–是為什麼冰期往往在與關鍵偏心率週期(地球軌道形狀)相匹配的時間間隔內結束。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史蒂芬-巴克及其同事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方法。 他們沒有完全依賴氣候記錄的年齡估計,而是分析了過去80 萬年冰川過渡的形狀和順序,這段時期的特徵是約10 萬年的冰期週期。 透過研究三個獨立的底棲氧同位素記錄,他們確定冰川過渡與前向和後向的相對時間一致。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歲差在引發冰川退化方面發揮最大作用,而赤緯在維持溫暖的間冰期和引發下一個冰期方面則更為重要。
研究表明,冰期通常會在前傾角達到最小值、後傾角上升時結束–尤其是在偏心率降低之後。 根據這些模式,研究人員估計,如果沒有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地球將在大約1.1萬年後迎來另一個冰期,因為地球的軸傾角會繼續下降。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