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開車滑慘了我告訴你啥四驅有用
一年一度的春運又要開始了,今年你還會開純電車回家嗎?每一年的春運,都像是新能源車的高考。高速塞車不說,如果再碰上服務區充電排隊,本來冬天續航就奔著對折砍,這下排隊充電又得不少時間。原本1000 公里的路,日常充個三次電,跑一天怎麼都到家了。但要是換到春運時候走,那可就沒準了,兩天能回家都是幸運。
就像去年春運,剛好碰到河南大雪。記得當時有一家人從浙江台州出發回河南商丘柘城,導航顯示13 小時4 分鐘到家,結果因為大雪,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堵車,再加上服務區充電排隊,硬生生走了30 多個小時…
所以啊,如果大夥今年準備自駕回去,還是建議開個混動車或燃油車,最好是四輪驅動車再配上四條冬季輪胎。
現在的許多新能源,基本上都是標準的靜音四季胎,為了續航安靜,花紋不深,遇到雪地或結冰很容易滑。
四輪驅動就不用說了, “ 你只管踩油門,剩下的交給誇戳” ,甚至網上還總能看到各種爛梗,什麼“ 奧迪車主冬天請自備車繩” 等等。
那非要上四驅嗎?有了雪地胎,還有必要上這玩意兒嗎?
來,咱們直接上受力分析。
你往前行駛的時候,其實是車輪的扭力給地面一個向後的力,然後產生一個反作用的牽引力。就好比你眼睛一閉,倆腿向後一蹬,人就往前衝一樣。
而你想讓這個牽引力一直存在,它就有個前提,你的扭力必須小於地面的附著力( 最大靜摩擦力),不然輪胎就會從滾動摩擦變成滑動摩擦,也就是「 打滑了」 。
例如在冰面上,附著力就比較低,你使勁一蹬,原地摔一跤不說,人字拖也飛出去了……這時候,你想要避免打滑就只有兩種方案,要么換雙球鞋,提升附著力,要麼走輕點,減少扭力。
對應到車上,前者就是換上防滑鍊和雪胎,後者就是開四輪驅動。
假如你油門踩著不動,原本全車的扭力集中在兩個前輪或後輪,但四輪驅動可以把它分配到四個輪子上,那單一車輪的扭力就減小了,就不容易打滑,防患於未然。
但這還沒完,四輪驅動更大的作用是在你打滑以後的脫困。
要知道,咱們日常遇到的冰雪路面都是凹凸不平的,每個輪子遇到的地面附著力都不一樣,所以不太可能四個輪子同時打滑( 真要這樣只能拖車鉤伺候了),一個輪子出現打滑,就可以用其他輪子把它帶出來。
四驅的四條腿肯定要比前驅、後驅的兩條腿來的可靠。如果你遇到的路況夠差,那在雪地胎基礎上,上個四輪驅動肯定是必要的。
但不知道大夥兒注意到沒有,對於燃油車和電動車來說,它們的四輪驅動系統其實差別很大。
比如說,燃油車的動力來源只有一個,就是發動機,所以要連接前後四個輪子,就需要用傳動軸給它一路通過去,這樣動力在傳輸過程中就會產生損耗。
而電車做四驅,一般是採用前後兩個電機,各管各的,彼此根本不參和,動力你愛怎麼給就怎麼給,不僅沒有傳遞的損耗,而且反應速度嘎嘎快。
甚至工程師還發明了輪邊電機,恨不得讓每個車輪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就有什麼坦克掉頭,底盤跳舞啥的,可玩性也賊拉高。
那這麼說,電車四驅天下無敵,燃油車四驅真的要消失在歷史中了?
欸,倒也不是,電動車四驅至少還有一關要過,那就是越野和脫困。
實際上,電車本該是「 越野聖體」 ,馬達擁有0 幀起手直接輸出最大扭力的特性,天生就是脫困好手。
但上帝給它開了一扇窗的同時,又關了一扇門,因為一旦電機過熱,就存在退磁的風險,所以電車在最大扭矩狀態並不能持續太久,除非你能把散熱徹底解決。
而且大部分的新能源車的電機,起步的時候基本上都會有低轉速區間扭力輸出不足,這也是馬達天生的特性。
再加上,新能源車基本上都是電子限滑差速器,需要依靠感測器和電腦分析判斷,可能也會出現誤判、延遲或故障的問題,所以還是得看軟體演算法的調校。
而燃油車,在低轉速區間,變速箱可以透過降低擋位,使引擎的轉速相應提高,從而輸出更大的扭矩,幫助車輛脫困。
其次,燃油車能做到真正的「 動力分配」 ,這就得說到全時四驅的核心科技-中央差速器。
其實不管你是油是電,是不是四驅,差速器這玩意兒車上都有,它是用來調整兩邊車輪轉速的,不然你轉彎的時候,這輩子都轉不過來。
它本質上就是在車軸中間加了三個齒輪,正常是兩邊一起走,中間齒輪只是繞著車軸公轉,不會自轉。而當你要轉彎的時候,中間齒輪就不僅公轉,也會自轉,成功讓兩邊做到不同轉速。
嘖嘖,巧妙啊,巧妙。
既然左右軸可以這樣玩,那傳動軸也可以這樣玩,這就是中央差速器。例如最典型的,就是奧迪quattro 上的托森差速器,它包括A 、 B 、 C 三種。
從1986 年的第二代quattro 開始,奧迪就開始使用A 型托森,它採用了一個蝸輪蝸桿結構,像下面這樣。
外面這圈差速器殼咱們可以簡稱大齒輪,裡面幾個蝸輪蝸桿齒輪就是小齒輪,它倆其實就是上面示範的這個差速器的仨齒輪,公轉和自轉的邏輯是類似的。
但不同之處在於,在這套系統裡,車輪可以帶動小齒輪,小齒輪卻帶不動車輪。
啥意思呢?相當於只要你一打滑,兩邊車輪就會自動鎖死,把車軸又變回了一根槓鈴……這樣的特性放在傳動軸上,就算你後軸完全打滑,前軸也能拿到大部分動力,保障脫困。
早在1986 年,一輛136 匹馬力的奧迪100 CS quattro ,靠著quattro 的這套結構,開上了37.5 度的雪坡,成為汽車史上的經典畫面。
而後quattro 在賽道上也是拿獎拿到手軟,不僅在1990 和1991 年的德國房車大師賽上獲得車手冠軍,還在1996 年的超級房車類別中,單季贏得七次冠軍。
所以燃油車除了續航力、補能、抗凍,它的四輪驅動結構也依然保證了更高的越野通過性。
自1980 年誕生以來, quattro 系統已經經過了45 年的迭代。
從最早和越野車的一場冰雪對決開始,奧迪工程師就天才般的通過空心軸設計,將四驅技術從越野車下放到民用轎車,誰都沒有想到,這個舉動將改寫未來賽場規則,並開啟人類的四驅家用車時代。
再到後來托森A 、 B 、 C 型中央差速器的不斷精進, quattro 在世界各處賽道徵戰,並僅靠自身物理屬性,就多次登頂開普拉城高空滑雪跳台,象徵quattro的小壁虎,逐漸成為家用轎車征服冰雪路面的圖騰。
而到現在,除了純機械結構的quattro 外,還有智慧、高效的quattro ultra ,以及用在純電動車型上的e-quattro ,quattro 四輪驅動系統最終成為如今百花齊放的技術矩陣形態。
可以說, quattro 就是一部家用車四驅史。
不說未來奧迪最終會將quattro 做成什麼樣,光是過去這些物理結構上層層演進的巧思,就挺令人讚嘆。
也許以後,電車還能繼續提升散熱性能,把馬達做的無敵大,甚至帶好幾個變速器,哪裡都能爬。
但quattro 不會被替代。
就像在許多極限運動,極端環境下,運動員還是會相信機械手錶、機械指南針一樣。極寒環境中的quattro 依然有穩定可靠的標籤,依舊是時代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