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2024:產品乏善可陳,AI命途多舛,生態牆正加速瓦解
2024年,AI硬科技創新大年。 「不捲參數卷應用」成AI產業共識。一邊,硬體狂疊AI的buff,AI硬體爆發,手機、PC、家電、汽車、清潔、家居、耳機、相機、儲存等產業爭相妙用AI;另一邊,AI深入改造軟體,文小言、豆包等原生AI應用普及,搜尋、輸入法、瀏覽器、付款、辦公室軟體、電器被AI重構。
AI成了科技創新的“魔法棒”,而這一切只是開始。
12月,「雷科技·年度」專題重磅上線,其中「聚焦2024」將系統梳理科技產業2024年值得記錄的公司、產品、技術與人物,「瞭望2025」將「劇透」科技產業2025年值得期待的產品與技術,致敬創新、記錄時代、啟蒙未來
敬請訂閱關注。
2024年對蘋果來說是艱難的一年。年初新iPad性能拉胯;年中M4 MacBook未解決筆記本瀏海和Face ID問題;Apple Watch多年換湯不換藥,Ultra 2更是只更新了新配色;iPhone 16系列的相機按鍵和AI畫餅同樣惡評如潮;更不用說「半身入土」、熱量全無的Vision Pro了。
毫不誇張地說,除了AirPods 4和M4 Mac mini,蘋果今年沒有任何值得記錄的成功產品。話又說回來,儘管唱衰這家科技大廠的聲音從未停息過,但蘋果在業界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至少從今年Android品牌對靈動島和相機按鍵的致敬上看,蘋果在消費性電子產業的影響力依舊存在。不管怎麼說,蘋果還是蘋果,作為雷科技2024年度專題的一部分,本文將對蘋果的2024進行盤點。
iPad:躺平即可躺贏的平板霸主
2024年5月,蘋果發表了新一代iPad Pro,以及搭配的新Apple Pencil Pro。其實從硬體跨度的角度看,今年蘋果確實給iPad Pro「下了猛藥」。配置上,蘋果在iPad Pro首發了新一代M4處理器,讓iPad Pro的硬體效能有了跨越式的提升。
但這個所謂的跨越式提升,也不完全是M4晶片的功勞。畢竟在2023年,蘋果斷更了iPad Pro產品線,這導致M4 iPad Pro必須和兩年前發布的M2 iPad Pro比較性能。而從M4 MacBook Pro與M3 MacBook Pro的效能差距來看,M4與M3的效能跨越其實並沒有那麼大。
圖片來源:蘋果
當然,除了晶片性能的提升,iPad Pro在螢幕材質、機身厚度方面也做出了些許改進。但作為iPad Pro真正的短板,iPadOS專業應用的缺失,才是近幾年拖累iPad Pro銷售的核心原因。從M1 iPad Pro起,iPad Pro產品線就進入了硬體超錢、軟體跟不上的階段。在深度體驗M4 iPad Pro後,雷科技也認為這款產品「空有一身好武功」。時至今日,微博上仍有大量用戶表示「M1 iPad Pro還能再戰」。
圖片來源:蘋果
儘管針對高階市場的iPad Pro未能吸引舊用戶換新,但於2024年10月發布,主打中階市場的iPad Air、iPad mini卻有著不錯的市場表現。在硬體配置上,新iPad Air終於等了M2晶片,同時13吋螢幕的加入也進一步拉近了iPad Air和上一代iPad Pro的距離。可以說除了高更新率和Face ID外,新一代的iPad Air在性能上已經超越了保有量最大的2018/2020/2021款iPad Pro,成為了「iPad Pro平替」。
圖片來源:蘋果
說完大螢幕的iPad Air,我們來倆聊小螢幕的第七代iPad mini,儘管它既沒有高刷新率屏幕,也沒有8GB“AI內存”,更沒有M系列芯片,但就像之前我們在討論小螢幕平板時說的那樣,如今的iPad mini已經以「遊戲平板」的身份找到了全新的差異化賽道。
用電競手機的標準來看,iPad mini沒有高刷新率螢幕,但強大的A17 Pro晶片和平板等級的散熱能力讓iPad mini能以極穩定的幀率運行手機遊戲。再加上遊戲廠商都會為iOS設備提供專屬優化,iPad mini的成功在我看來也屬必然。
至於iPad數位系列,其實在iPad Air的圍攻下,單純的數位系列已經沒有太大的市場競爭力。再加上蘋果一貫的「上一代在二級市場降價當入門」的市場策略,純數位iPad系列的市場空間早已所剩無幾。小雷認為,蘋果維繫數位iPad系列,其瞄準的目標市場主要有兩個:智慧收銀等半嵌入式商用場景,和麵向學校的教育場景。
圖片來源:蘋果
半嵌入式商用場景非常好理解,畢竟iPad上有大量成熟的企業客製化軟體,同時蘋果的MDM商用設備管理也更為成熟。而針對教育場景,今年蘋果也為iPad數位系列設計了專門的鍵盤,相信能稍微拉近與Chromebook的差距。
圖片來源:Statista
這點在蘋果2024Q4業績報告和出貨量中也有所體現。根據近三年Q4業績報告,iPad在22、23、24年Q4的營收分別為71.7億美元、64億美元及69億美元,年營收佔比分別為7.95%、7.15%、7.32%。出貨量方面,22、23年全年出貨量分別為6300萬、5000萬台,不難看出iPad在2023年「性能停擺」對其銷量的影響之大。
iPhone:擺爛與畫餅又何妨?果粉自適應
2024年9月,蘋果發表了iPhone 16系列。關於iPhone 16系列在硬體上的改動,雷科技已經產出大量相關內容。這裡我們簡單總結下,iPhone 16系列在硬體方面的大改動有兩點:新增的獨立相機控制按鍵、和為AI而準備的8GB記憶體。
圖片來源:蘋果
iPhone 16系列也有細微的小改進,例如Pro系列改用了更窄的螢幕邊框,讓螢幕尺寸從6.1/6.7英寸提升至6.3/6.9英寸,總算是和安卓大一統了。而至於影像、快充等方面,蘋果手機一直都不是安卓的對手,iPhone 16系列的升級完全太夠看。
圖片來源:App Economy Insights
即便如此,在蘋果2024財年第四季949.3億美元的營收中,仍有462億美元由iPhone貢獻,換句話說,iPhone貢獻了蘋果2024財年第四季48%的收入,算得上是蘋果收入的中流砥柱。但考慮到今年雙十一各大國產手機品牌都獲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如果蘋果在2025年新年前後仍未解決AI在中國落地的問題,iPhone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恐怕會迎來更大的挑戰。
Apple Watch:升級幾乎沒有,退步倒是明顯
在iPhone發表會上,蘋果同步發表了Apple Watch S10系列。可能是多年的「擠牙膏」行為引起了消費者的反感,蘋果今年終於「小改」了Apple Watch的外形:新的Apple Watch螢幕尺寸略微增大,同時機身厚度也略微變薄,甚至晶片型號也“喜加一”,從S9升級到S10。
圖片來源:蘋果
但和這些微不足道的升級相比,今年Apple Watch的退步更值得我們關注,受有關無線標準的限制,Apple Watch S10、Ultra 2等新手錶都不再支援無線快充,曾經「45分鐘充電80% 」的變成了“90分鐘充電100%”,可以說升級不大、退步不少。也正因Apple Watch S10近乎“擺爛”的表現,社交媒體上不少消費者都表示“買舊不買新”,寧願買上一代的S9也不願意買最新的S10。
聯繫到2024前三季Apple Watch的全球出貨量已被華為智慧穿戴產品超越,已經十歲Apple Watch,急需像當年iPhone X一樣橫空出世的Apple Watch X來挽救銷量。
AirPods:TWS品類王者,果粉的首選
和Apple Watch S10相比,同時時間推出的AirPods 4反轉更有誠意。得益於全新的AI晶片,蘋果為主動降噪能力帶到了半入耳式的AirPods 4(ANC)。除了降噪效果,AirPods 4(ANC)的音質升級也是一大亮點:
和AirPods 3相比,AirPods 4不管是声场表现还是低频质感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虽然与真正的HiFi耳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也比不上一些专业音频大厂的旗舰无线耳机,但AirPods产品序列中,AirPods 4的音质仅次于AirPods Pro 2。
圖片來源:蘋果
不過連結到耳機市場的大環境,蘋果對AirPods產品型態與通透模式的堅持,也讓其錯過了開放式耳機這個全新的類別。當然,考慮到蘋果對新產品的謹慎態度,以及用最少產品覆蓋最大市場的一貫作風,我認為蘋果短期內都不會推出和開放式耳機相關的產品。畢竟在Canalys 2024Q3全球TWS市場出貨量的研究中,蘋果仍舊以21%的出貨佔遙遙領先—— “既然產品還能賣,為什麼要創新呢?”
圖片來源:Canalys
Mac:蘋果2024最成功產品竟是PC?
2024年11月,蘋果接連發表了多款採用M4晶片的Mac,除了定位入門的MacBook Air和麵向專業用戶的Mac Studio、Mac Pro外,其餘產品都用上了M4晶片。
從性能等級來看,M4晶片的提升固然明顯。但和iPad Pro一樣,M4 Mac也面臨軟體拖累硬體的問題。簡單來說,macOS獨特的應用生態讓Mac用戶分為了兩類:對效能要求特別低的輕度用戶,和對效能要求特別高的專業用戶,兩者之間並不存在中間地帶。
圖片來源:蘋果
輕度用戶對Mac的性能需求極低,光是從英特爾轉到M1晶片帶來的提升就已經足夠他們的日常使用,後續的M2/M3/M4的性能升級無法構成吸引這些用戶升級電腦的競爭力。此觀點在部分海外科技媒體對M4 Mac mini的評測中也有提及。
而專業用戶對設備性能和穩定性有較高的要求,除非工作流程改變,否則不會輕易更改工作設備。這其實也是主打高階市場的Mac Studio至今仍停留在M2 Ultra晶片的原因。
圖片來源:蘋果
既有用戶難以撬動,那Mac的破局點自然來到新用戶身上。但Mac產品入門產品的超低性價比又難以吸引未曾嘗試過macOS的Windows用戶。對此,蘋果決定用Mac mini「試水溫」。2024年的M4 Mac mini改用了全新的模具,大幅縮小的產品尺寸將M4晶片低功耗、高性能的特點體現的淋漓盡致。聯繫到蘋果Mac年中出貨量大跌的情況,蘋果選擇以Mac mini試水“高性價比”,其實也情有可原。
圖片來源:Canalys
另外,因為蘋果AI對電腦的內存有16GB的門檻要求,今年Mac mini的起步款也「免費升級」到了16GB內存,省去了過去1500元升級內存的必要花費,讓Mac mini的性價比飆升。再加上教育優惠和全國補貼,今年的Mac mini一躍成為全產品線中性價比最高的產品,同時也成為了蘋果今年的「年度黑馬」。
AI:未來可期還是遙遙無期?
由於蘋果AI暫時無法在國內落地,小雷無從評價蘋果AI的實際表現。但從近期海外用戶的回饋來看,蘋果AI的體驗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圖片來源:蘋果
有海外網友直言,蘋果智能中「幾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讓Apple Intelligence在端側大模型或雲端大模型計算的東西,」自己的一切要求,都被跳到了GPT聊天。另一位網友表示,Siri改了個名字叫Apple Intelligence後,功能等同於媒材。用戶問它問題,它再去問ChatGPT。但Siri不夠聰明,ChatGPT也不特別穩定,雙重debuff疊加之下,用蘋果智慧的體驗不如直接去問ChatGPT。
圖片來源:蘋果
另外在發表會上,蘋果承諾會在25年初上線中文AI,但中國用戶什麼時候能用上蘋果智能,暫時還沒有人能說得清。在有關規定的要求下,蘋果智能想要進入國內,與本土AI大模型供應商合作是蘋果最理想、最快捷的道路。只不過從近期蘋果與多家本土AI供應商接觸的傳聞來看,我們也不難看出蘋果AI落地中國,似乎還停留在初期階段。
而在萬物AI時代,這種落於人的AI進程,也意味著蘋果從AI產業的領導者轉變為跟隨者。誠然,蘋果仍能靠著iPhone和品牌守住國內市場。但智慧型手機未來必將圍繞「自動化系統」競爭,蘋果還能跟上國產大部隊,我們只要看明年蘋果AI什麼時候才能落地就知道了。
蘋果「光鮮」盛景下,危機四伏
如果硬體銷售的家底讓蘋果保持住了光鮮亮麗的一面,那已經實質宣告失敗的造車計劃,和暫時看不到前途的Vision Pro,則構成了今年蘋果的另一面。
早在2014年,蘋果就爆出造車大業-泰坦計畫。外界期待它能憑將蘋果強大的硬體整合能力與軟體生態優勢帶到汽車產業,在智慧電動車領域「殺出」一條新路線。然而多年過去,蘋果仍未能拿出可行的方案,反而是內部團隊頻頻調整、領銜主管接連離職。曾經朝氣蓬勃的造車計劃,已經成為了一個沒有目標、憑空燒錢的開發地獄。
圖片來源:蘋果
終於,在「泰坦計畫」曝光10年後,蘋果決定為此畫下句點。根據彭博社報道,蘋果首席營運長傑夫威廉斯(Jeff Williams)和負責該項目的副總裁凱文林奇(Kevin Lynch)共同決定終止這個項目,參與該項目的2000名員工將人工智慧部門,未來將工作重心也會放在生成式AI等項目上。這個持續十餘年,耗資巨大的項目,就此「泰坦隕落」。
無獨有偶,和造車項目類似,Vision Pro也承載著蘋果「下一個爆款」的期盼。早在發布之初,它就被視為蘋果探索空間運算的重磅佈局,是蘋果自iPhone、iPad後的另一個開天闢地的產品。
圖片來源:蘋果
但事與願違,極高的算力和豪華的傳感器配置讓Vision Pro的成本高得驚人,即使是蘋果的忠實粉絲也難以輕易掏出上數萬元來「嚐鮮」。雪上加霜的是,Vision Pro高昂的售價和嚴苛的真機測試條件,讓這款脫胎於iOS的硬體設備居然需要「冷啟動」。
儘管用戶可以在Vision Pro裡運行iPad、iPhone的部分軟體。但光是「愛優騰」顯然無法撐起龐大的市場。到最後,一般用戶完全找不到為這台價格過高的設備買單的理由。
圖片來源:Medium
從聲量來看,Vision Pro國內上市僅一個月後就幾乎失去所有熱度,曾經一號難求的Vision Pro店內體驗,如今也變得冷場——在Apple Store的預約頁面,所有時段都能直接選擇。
圖片來源:蘋果
2025年,蘋果能否繼續靠生態守城?
和過去相比,蘋果2024年的表現在我看來只能說剛剛跨過及格線:絕大部分新品都乏善可陳,主力產品iPhone 16系列更是「硬體擺爛、軟體畫餅」。全年值得一提的設備只剩下AirPods 4(ANC)和因國家補貼變得極具性價比的M4 Mac mini。
不過,小雷也得承認,蘋果的經營策略在商業層面上依舊非常成功──即使產品競爭力大不如前,仍能穩住949億美元的Q4營收,甚至超越了22Q4、23Q4的成績。
圖片來源:蘋果
展望未來,蘋果在2025年大概率仍會維持其保守的產品策略,延續硬體、軟體與服務深度交織的經營路徑,用「蘋果生態」的將用戶鎖在蘋果陣營中。隨著全球智慧終端市場逐漸飽和,用戶必將放緩換手機的頻率。這對競爭力下滑的蘋果來說固然是個好消息——即使已經失去競爭力,蘋果仍然能依靠用戶使用習慣和生態捆綁,繼續維持穩定的收入。
但問題在於,不少國產手機品牌已經開始研究對蘋果生態的兼容性了,小米、OPPO、vivo等品牌也接連推出了圍繞蘋果生態開發的兼容套件。前有頻頻受阻的AI落地,後有逼近的國產生態,蘋果的2025年註定會迎來一場腥風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