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醞釀新立法:中國10%輸美貨物須由美籍船隻運輸,會否成真?
近期,美國國會兩院議員共同提出了一份《美國船舶法案》,其中提議,未來15年內,中國輸美貨物中必須有至少10%由美國建造和註冊的船舶進行運輸,並配備美國船員。這國際貿易和航運業內人士嘩然且疑惑。此法案前景如何,是否能夠通過,若通過能否真正執行?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專家和業內人士對此並不看好。
長年在加州從事物流航運業的羅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尚未聽到下一步消息,且考慮到該法案目前尚不清晰的各項細節,並不看好這個法案的前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上海海事大學國際航運系教授萬徵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他看來,美國造船業難以支持法案要求。商用船舶建造能力不足且成本高昂,與亞洲國家相比競爭力較弱。
「此外,勞動力缺乏和技術滯後也是限制因素。政府提供的2.5億美元年撥款僅能支持有限的產能擴張,難以滿足政策需求。短期內,美國可能不得不依賴租賃外國船舶或國際合作,但這與振興本土造船業的目標相衝突,影響法案的執行效果及其長期意義。
如何解讀
《美國船舶法案》的全名為《美國造船與港口基礎設施促進繁榮與安全法案》(Shipbuilding and Harbor Infrastructure for Prosperity and Security (SHIPS) for America Act)。
首先,要求是針對美國進口商的,若不符合規定則將要面對高額罰款。法案設定了過渡期,即在法案生效後第5年開始,中國輸美貨物比例逐步上升,每年上升1%,在法案生效14年後達到10%。
其次,在如何界定是「美國船舶」方面,該法案規定,船隻要懸掛美國國旗,必須在美國境內建造並配備美國船員。若不符合上述規定,進口商將被罰款。
提出此法案的民主黨參議員凱利(Mark Kelly)是海軍退伍軍人,也是第一位在國會任職的美國商船學院畢業生。
他在該法案隨附的新聞稿中表示:“我們一直是一個海洋國家,但事實是我們已經輸給了中國。”
該法案希望在10年內,建立一支由250艘懸掛美國國旗的船隻組成的國家商業船隊,目前美籍商業船隊的數量為80艘。
萬徵表示,該法案旨在透過限制中國船舶和增加美籍船舶運輸比例,提升美國航運自主性。這項政策背後有兩大考量:一是保障國家安全,減少對中國運輸能力的依賴;二是推動本土造船和航運業復興。
萬徵解釋道,對國際航運與貿易而言,這可能導致物流成本增加和航線調整,尤其是美國進口商可能因高成本而尋找替代性運輸方案。
羅傑也表示:“這個法案的重點是重振美國造船業,自己丟掉的東西,就算開始奮發圖強,沒個幾十年很難追回來的,何況美國人的效率不讓人放心。”
給美國進口商增加負擔
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此舉若成真,潛在將擾亂貨櫃航運業。
譬如,目前還不清楚10%的要求,要如何適用於貨運代理商和其他物流供應商。此外,該法案要求,將在擁擠的美國港口優先停泊美國船隻。
上述規定都很難與目前現行的國際貿易規則融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述規定肯定不符合世貿組織(WTO)相關規定,但「現在沒有人關心WTO規則了,而且,其細節讓人感覺上很難操作和執行。
羅傑也表示,該法案在操作層面面臨很大困難,「罰的是美國進口商,他們會反抗。而且即便就算美國進口商想走美國船,造船業跟得上嗎? 到時不達標算誰的?
羅傑解釋道,這項規定無疑給美國進口商帶來許多的管理負擔。跑美國航線的船隻中美國船的比例非常低,為了達到這個比例,簽約策略和具體訂艙的安排都要做出調整。
「萬一進口商用的航線上沒有美國旗船隻,怎麼才能達標呢?如果原來的航線上沒有,是否可以在更大的中轉港換上美國旗的船隻?」他解釋道,這對船東設計航線又是個挑戰。還有,船隊裡沒有美國旗的船隻的公司將處於不利地位,雖然受影響的只有10%的中國到美國的出口,而且時間跨度是15年。此外,罰金的計算方法比較模糊,考慮到美線運費的複雜性,運費差價到底如何計算?
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時間11月7日,韓國總統尹錫悅曾與川普通電話,雙方就儘早會晤達成共識,並就韓美日合作、韓美同盟等事宜交換意見。川普表示,美國造船業需要韓國的幫助與合作。
萬徵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川普提到尋求韓國協助,顯示美國對短期內獨立振興造船業信心不足。韓國在技術和規模上的優勢可以迅速滿足需求,但這可能削弱美國本土造船業的競爭力。如果大量依賴外包,美國造船業振興或成為空談。但若透過引進外國技術和合作,在滿足短期需求的同時推動國內產業升級,則可能實現階段性目標。這種平衡取決於政策制定者的長期規劃和執行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