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成年人在家中攝取的熱量中超過50%來自超加工食品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新的分析,結果顯示,美國成年人在家中攝取的卡路里有一半以上來自超加工食品。超加工食品是指含有幾乎沒有營養價值的添加劑的產品,如人造色素、乳化劑、香精和甜味劑。 這類食品種類繁多,從洋芋片、熱狗到預包裝餐食,不一而足。 眾所周知,超加工食品在美國人的飲食中佔很大比例,但以前並不清楚有多少超加工食品是在家庭環境中消費的。
大量食用超加工食品與嚴重的健康風險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肥胖和大腸癌。 這些研究結果突顯,有必要採取一些措施,鼓勵在家中準備更健康的膳食,以減少對超加工食品的依賴。
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營養學雜誌》。
“人們可能會認為『垃圾食物』和超加工食品是等同的,」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彭博學院國際健康系副教授、醫學博士茱莉亞-沃爾夫森說。 ” 然而,超加工食品不僅包括垃圾食品或快餐,還包括雜貨店裡的大多數食品。雜貨店貨架上超加工食品的激增和無處不在正在改變我們在家做飯時的飲食。”
為了進行分析,研究人員使用了2003-2018年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的數據,這是一項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年度調查,調查對像是3.4萬多名20歲以上的成年人。
在兩個不同的日子裡,NHANES 的參與者被問及他們在過去24 小時內吃過的食物,以及他們在哪裡吃的食物——在家還是在外。 利用諾瓦食品類別分類法–一種依加工程度將食品分組的成熟架構–食品被歸入四類中的一類: 1)未加工或微量加工;2)加工烹調食材;3)加工;4)超加工。
研究人員對超加工食品和微加工食品的攝取量進行了比較。 含有人工配料和色素的食品,包括許多快餐食品和雜貨店出售的預包裝餐,被歸類為超加工食品。 水果、蔬菜和其他完整食品,包括不添加鹽或其他配料的冷凍食品和乾貨,則被視為微加工食品。
整體而言,超加工食品佔所有在家攝取的卡路里的一半以上,從2003 年的51% 上升到2018 年的54%。 研究人員發現,在研究期間,不同性別、年齡、種族/民族、收入和教育程度的人在家中攝取超加工食品的趨勢僅有細微差別。 從2003年到2018年,有兩類人在家中攝取的超加工食品在某些年份略低於50%:西班牙裔和高收入家庭。 高收入族群在家攝取的超加工食品卡路里比例從未低於49%,西班牙裔家庭從未低於47%。
大約三分之一的卡路里來自外出進食。 對於高中學歷以下的人來說,外出消費的超加工食品佔2018年外出消費卡路里總量的比例從2003年的59.2%上升到2018年的67.1%,上升了近8個百分點。 擁有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人的比例徘徊在60% 左右。
整體而言,來自微加工食品的總卡路里比例從2003年的33.2%下降到2018年的28.5%,下降了近5個百分點,大多數群體在家中和外出時的微加工食品攝取量都有所下降。 作者說,這些結果說明了採購和準備新鮮蔬菜、肉類和魚類等微加工、從頭開始的食材所面臨的許多挑戰。 超加工食品往往更容易烹調,速度也更快,而且往往比從頭開始製作的食材更便宜,也更容易保存。
沃爾夫森補充說:”我們需要製定策略,幫助人們選擇加工程度較低的食品,避免購買不健康的超加工食品用於在家和外出消費。此外,可能有必要貼上強烈的營養標籤,警告人們超加工食品的高含量。
作者指出,這項研究有其局限性,包括可能存在報告偏差–人們可能會少報食用他們認為對身體無益的食物。 作者也指出,研究時間發生在疫情大流行之前,並不能反映這段時期家庭食物消費的變化。
DOI:10.1016/j.tjnut.2024.10.048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