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本田醞釀合併能否再造一個「新豐田」?
字越少,事越大:日產和本田要合併了。今日,汽車業爆出了一個驚天新聞。根據媒體報道,日本兩大車企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將就合併事宜進行談判,整合雙方資源,以增強在電動化時代的競爭力。此外,三菱汽車也有可能加入合併談判。
根據去年的銷量,如果合併順利完成,日產、本田以及三菱合併後的汽車年銷量將超過800萬輛,成為僅次於豐田和大眾之後,全球第三大汽車製造商。
值得一提的是,這將成為自2021年1月菲亞特克萊斯勒與法國PSA集團合併組成Stellantis以來,全球汽車產業規模最大的合併。
日產和本田預謀合併,或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車企
根據報道稱,本田與日產將透過設立一家控股公司進行營運的方式合併,同時雙方將很快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
此外,兩家公司還計劃最終將三菱汽車納入控股公司旗下。日產目前是三菱汽車的最大股東,持有24%的股份。
兩家公司表示,此次合併將有助於兩家汽車製造商與特斯拉和中國電動車企展開競爭,將使日本汽車業整合為兩大陣營。
判,但這些討論仍處於早期階段,具體是否能達成協議尚未可知。
針對此次合併的傳聞,兩家公司並沒有證實,但也沒有否認,均表示:「關於相關報道的內容並非由我公司發布,正如今年3月所宣布的那樣,本田與日產正在探討未來合作的各種可能性,充分發揮彼此的優勢。
此外,本田執行副總裁青山真司回應稱:“本田正在考慮幾種選項,包括合併、資本合作或設立控股公司。”
事實上,今年3月日產和本田就在共享汽車零件和軟體方面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當時,本田執行長就提出了與日產進行股權合作的可能性。
日產陷入困境、本田銷量下滑,合併可快速補齊短板
面對國內車企的強勢崛起,日產和本田顯然都有些招架不住。
今年1-11月,日產在中國的銷售量為62.17萬輛,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0.5%。其中,第三季在中國銷量為17.2萬輛,較去年同期下跌12.5%。
本田也並不樂觀。今年1月至11月,本田在中國的銷量為74.04萬輛,年減了30.7%,並且已連續9個月下滑。
作為對比,截至11月底,比亞迪今年累計銷量已達374萬輛,今年大概率將超過400萬輛。
就在上個月,日產汽車剛宣布了一系列降本計畫緊急自救計劃,包括全球裁員9,000人,並削減20%的產能。
同時,日產CEO自願放棄50%的月薪,而其他執行委員會成員也自願減薪。
根據日產汽車高層最近透露,目前日產可以支撐的時間只剩下12到14個月。
可見,日產和本田目前的處境都不太樂觀。雖然兩家是僅次於豐田的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但與豐田的差距非常大,並且面對例如特斯拉等電動車製造商以及中國車企的崛起,前景並不樂觀。
如果兩家企業進行合併,每年超過800萬輛的全球銷量,將擁有更大的採購規模,能夠在全球範圍內與零件供應商進行更有利的談判,爭取更優惠的採購價格和供應條件,規模經濟更加明顯。
此外,合併後雙方可實現產品線的互補,推出更多元化的車款組合。例如,本田在小型車和混合動力領域技術先進、車型受歡迎,日產在SUV和電動車領域有優勢,合併後可互相補充,拓展市場份額。
在研發方面,合併後雙方透過整合研發團隊和資源,集中力量投入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究和開發中,避免重複研發。這將提高研發效率,縮短新產品的研發週期,更快推出具有創新性和競爭力的車型。
而在新能源方面,日產和本田因發展路徑有所不同,也都有各自的優勢。例如,日產在純電車領域更具經驗,同時在全固態電池方面的研發也更超前,計畫2028年量產上車。本田則在混合動力系統方面有著較大技術優勢,其獨特的兩電機混合動力系統“e:HEV”,既實現了良好的燃油效率,又實現了高輸出電機驅動性能。合併後,雙方能夠相互取長補短,加速電動轉型節奏,以增強在新能源車時代競爭力。
當然,目前兩家的合併還沒有準確的時間表,最終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不過,面對如今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環境,車企之間抱團取暖已不再是什麼新鮮事。 (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