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放棄雷射雷達連改款SUV的也拆掉了
小鵬再次「背叛」光達。這個月工信部發布的新車公告裡,小鵬申報了兩輛改款SUV—— G6和G9。除了外觀改款升級,從照片的前臉來看,原本光達的位置空空如也。
和MONA M03、P7+一樣,G6和G9將採用AI鷹眼純視覺智駕方案。
接連幾款重磅新車都去掉了光達,也許小鵬之後的改款新車,都會是純視覺了。
小鵬改款要去光達
這個月,工信部公佈了一批新申報車型,小鵬赫然在列。
小鵬申報的是兩款SUV的大改款,一款是22年上市的G9。
外觀構造上沒有明顯大改,只是把下格柵從點陣式換成了橫條式,輪轂也重新設計,還可以選擇雙色車身。
動力方面,提供了兩驅和四驅兩種動力規格,兩驅馬達峰值功率258kW,四驅前後輪峰值功率分別是165kW和258kW。
電池不再是三元鋰電池組,配備的是中創新航的磷酸鋰電池。
另一款是23年上市的G6,比起G9而言外觀改變更多。
前臉燈從分離式的燈條改為一體式,車標上移,去掉了黑色輪眉。
尾部採用小鴨尾造型,並且取消了尾翼選裝,新增了兩種輪轂可供選擇。
動力方面,仍是峰值功率218kW的馬達;電池同樣換成了磷酸鐵鋰。
有沒有發現,從兩輛改款車的前臉照片來看,光達消失了,在公告顯示的配置中,也沒有提到光達的名字。
看樣子,繼MONA M03和P7+兩大純視覺爆款之後,小鵬的天秤越來越純視覺傾斜。
G6和G9拆掉雷射雷達,可能也會用自研的AI鷹眼純視覺方案取代。
關於小鵬的去光達方案,我們之前講過,現在再來回顧一下。
硬體方面,小鵬的AI鷹眼純視覺,採用的是LOFIC技術架構,全名為橫向溢出集成電容器,配備前視雙眼攝像頭和後視攝像頭,以人眼感知距離的方式,利用視差計算障礙物深度距離。
簡單來說,就是相機捕捉畫面的一個像素,本質上就是“光資訊的容器”,容器裝載的光越“多”,畫面就會更亮、資訊更豐富。
而LOFIC感測器,就是讓同樣感光條件下的像素點,可以承載更高的光訊息,特別是波峰波谷變化劇烈的超大光比場景。
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是在像素阱的旁邊多挖了一個“坑”,讓環境光信息的容量進一步擴大,這樣可以把真實場景中的明暗交替,盡可能還原成視覺信號,從而輸入到感知模型中。
小鵬曾經介紹過,LOFIC技術可以增強相機精準度、視覺距離升級,鷹眼方案的色彩分辨能力,在低光源、逆光、大光差等環境都能看得清晰。
感知範圍上,據稱AI鷹眼的視覺感知範圍,可以超過1.8個足球場大小,可視覺感知前向180m的物體,感知距離較上一代提升了125%。
AI鷹眼視覺方案對視覺訊息的利用效率,比上一代提升了8倍,可以將算力釋放20%,用於提升大模型容量和參數量。視覺資訊無需資訊轉化,直接在神經網路中作為輸入。
因此,延遲可減少100ms,感知規控更靈敏,直接輸出可通行空間,路徑規劃資訊更直接,反應更快。
MONA M03和P7+,都採用了鷹眼系統:
MONA M03的MAX版本,是小鵬全新純視覺的完全體方案,雙OrinX 508TOPS,有2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音波雷達、7個為輔助駕駛服務的攝像頭,以及4個360高清環景攝影機。
P7+標配雙Orin-X晶片,算力達508TOPS,包含攝影機11個、12個超音波雷達、3個毫米波雷達,總共是26個感應元件。
想要實現純視覺,就繞不開大規模的數據做支撐。
演算法端,小鵬目前的端到端,採用了車端+雲端大模型的方式。
車端模型就是XNGP,真正大幅提升體驗的關鍵是雲端大模型。
路線上與OpenAI一致,遵循尺度定律,提升模型大小、資料大小、增加訓練計算量,讓模型效能提升。
目前小鵬雲端大模型參數量是車端的80倍-搭配的算力是10EFLOPS(2025年)。
小鵬開始轉向純粹視覺的動作,也許比我們想像得早很多。
轉向純視覺,小鵬早有準備
小鵬走向純視覺,有點意外,但也沒那麼意外。
說意外,主要是因為小鵬原本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最早讓光達量產上車,現在又說要去光達了。
說沒那麼意外,是因為小鵬對光達並非全然堅定,甚至可以說,對去光達早有準備。
2021年,小鵬發布P5,光達率先上車,但當時何小鵬也說過,「不認為光達是智慧汽車殺手級的硬體」。
在他看來,如果從感知的角度來看,攝影機更重要,光達的作用就是提高安全性。
P5之後的P7i、G6、G9、X9等車型,都裝上了光達。
不過光達的位置,並不像其他車企一樣裝在「腦門」上,小鵬的光達是在車頭位置,車燈以下,左右各一顆。
如果去掉光達,其實對於外形和結構來說影響很小。
這樣看來,或許小鵬去掉光達是早有「預謀」。
其實對業界而言,去光達似乎隱隱形成一種趨勢,除小鵬以外,有更多的玩家也開始選擇去光達方案。
極越不用多說,本身就是第一個開始純視覺+端到端的玩家。
之後華為推出了ADS SE,作為其高階智駕的普惠版,已經上車智界S7和深藍S07,可實現高速NOA和智能泊車。
還有蔚來的子品牌樂道,也加入純視覺戰隊,沒裝光達。
純視覺已不再是一條「非主流」之路。
但究竟要不要去光達,目前還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有人認為不該摘掉,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認為光達可以提供必要的安全冗餘。
李斌之前也說過,光達相當於安全氣囊,主要是為極限場景兜底。
且雷射雷達具有較高的穿透性,能夠在夜間,以及雨雪、霧霾等極端天氣下工作。
但也有人認為,純視覺才最有效,最典型的當然是光達頭號黑粉馬斯克,他認為:
在複雜的道路駕駛環境中,模擬生物神經網路和眼睛的視覺系統,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隨著視覺技術發展、攝影機辨識能力提升,純視覺的辨識準確率與光達相近。
而面對某些極端天氣條件,視覺辨識技術結合其他感測器,可透過多源資料融合和演算法優化,在不同天氣條件下更能適應環境變化。
當然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優勢,就是很大程度降低成本,對消費者來說,價格也會相對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