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再續簽5年專家如何解讀?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部官網13日公佈,中美兩國政府代表於2024年12月13日在北京換文簽署了《關於修訂和延長兩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的議定書》,將《中美科技合作協定》自2024年8月27日起延後5年。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自1979年簽署以來,一直維持每五年續約一次的慣例,最近一次五年期續約要追溯到2018年8月。 2023年8月,中美雙方簽署6個月的延期協議,續期至2024年2月,隨後又簽署第二個為期半年的過渡期協議。
在兩次延期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於8月27日到期時,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8月3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曾表示,關於《中美科技合作協定》,雙方正保持溝通,具體情況請向主管機關了解。
此次,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稱,該協議為兩國政府間雙邊科學合作確立了規範標準。該協議是美國政府內部廣泛徵詢及中美雙方數月談判後達成的成果,其合作範圍聚焦於基礎研究,未涉及關鍵技術或前沿科技的研發領域。
據報道,美國國務院官員在12月12日的吹風會上舉例稱,正在進行的地震監測、流感爆發、空氣品質監測和農業病蟲害管理方面的合作對兩國都有利。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蕭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項協議的續簽反映出拜登政府在推行一條較為平衡的對華政策路線上的努力。一方面,該協議經調整後範圍有所縮減,限制在政府間的基礎科學合作上,緩解了美國內對協議危害美國家安全的憂慮。另一方面,能與中國在非敏感領域保持一般性的經濟聯繫,確保對美國自己看來較為有利的「鬥而不破」的局面。
根據中國科技部今年9月揭露的數據,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係,並簽署了118個雙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
協議框架下的中美科技合作
根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CRS)的資料,《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於1979年1月31日簽署,是中美建交後達成的第一份重大協議。作為一項框架性協議,該協定為中美兩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廣泛合作提供了指導和支持。協議下簽署了約30項機構級協議和40項分協議,涵蓋農業、基礎科學、生物醫學與健康、能源、環境與氣候、地球和海洋科學、交通運輸等領域,為兩國科研人員在多學科領域的合作提供了具體框架。
該協議本身並非要求提供資金或針對特定領域開展活動,而是為雙方根據談判選擇的議題提供基礎。每項具體合作將制定實施協議,明確合作性質、費用分擔及智慧財產權等內容。
四十多年来,中美两国科学家通过协议框架下的近百项附加协议和合作项目共同开展了科研工作。例如,该协议支持了出生缺陷研究,通过1985年启动的大规模研究,验证了叶酸补充对预防神经管缺陷的显著效果,这一成果改变了美国食品添加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新生儿的生命。此外,美中流感监测合作自2004年起显著提升了中国的流感监测能力,使监测点从几十个扩展到超过3万个,并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流感协调中心之一,为全球流感疫苗的研发和大流行预警提供了重要支持。
2023年以來的協議續約過程中,美國國內出現了觀點分歧。 2023年6月,10名眾議院共和黨議員致函國務卿布林肯,認為不應續簽該協議,表示協議可能影響創新發展並涉及安全隱憂。但另一方面,美國學界和商界的專業人士對維持合作持支持態度。曾任歐巴馬政府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的哈佛大學環境政策教授約翰‧霍爾德倫(John Holdren)強調,科技合作是中美關係中最具建設性的領域之一。他認為,在當前背景下,如果將這一領域也排除在外,將是一個「外交失誤」。
蕭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選擇在這個時點公佈,可能是因為拜登政府已經不考慮外交遺產是否能持久,而是想盡可能地明確自己在各項政策上的立場,提高自己的聲譽,同時避免已達成的成果被後來者「摘桃子」。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認為,儘管當前中美關係面臨挑戰,但科技合作框架的存續為雙方對話提供了重要管道。如果協議失效,美國將失去這項重要的交流平台。續約協議既能保留合作管道,又不會對美國造成任何實質負擔。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 12月13日在一份聲明中稱,該委員會今天對協定延長五年表示讚賞,「很高興更新後的協議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資料透明度和互惠性以及安全性。
科學界支持
2023年,在《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續約過程中,美國史丹佛大學物理學家米歇爾松(Peter Michelson)和基維爾森(Steven Kivelson)在一封公開信中呼籲美國總統拜登續簽該協定,該信件獲得了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1000多名研究人員的聯合簽名。
信中寫道:“這項協議對美國有巨大的好處。我們可以證明,切斷與中國之間的聯繫將直接影響我們自己的研究、我們身邊同事的工作以及我們大學的教育使命。”
研究量子材料的基弗爾森稱:“我所思考的許多物理學都基於中國所做的實驗工作。整個領域高度依賴並受益於與中國同事的合作。”
維拉諾瓦大學政治學教授、前美國駐華大使館科技參贊塞利格松(Deborah Seligsohn)也表示,協議無法續簽將對各種科學合作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根據追蹤科學研究的全球數據分析服務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的數據,在2017年至2021年期間,美國約有三分之一的電信和電腦科學研究都是與中國合作完成的。同期發表的環境科學研究中有五分之一是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
此外,中國研究的品質正在提高。 2012年至2021年,中國佔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1%論文的比例增加了40%,而美國則下降了18%。
「(中國)正在做的事情將決定未來十年的優先事項。」科睿唯安旗下研究機構科學資訊研究所(ISI)首席科學家亞當斯(Jonathan Adams)表示,「所有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研究都是國際合作”,“錯過這些機會無異於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