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N1病毒表面一種蛋白質的單一改變可能會增加其在人際間傳播的可能性
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目前存在於美國乳牛中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H5N1病毒表面的一種蛋白質的單一改變可能會大大增加其在人際間傳播的可能性。
H5N1 禽流感顆粒。 資料來源: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AID)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
這些發現凸顯了對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 病毒進行持續監測和監控的極端重要性,以發現可能會增強其在人際傳播能力的基因變化。
目前,牛(乳牛)H5N1 病毒不具備人際傳播能力。 不過,有記錄表明,接觸過受感染野鳥、家禽、乳牛和其他哺乳動物的人也會受到感染。 作為全球大流行病防備工作的一部分,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H5N1,以追蹤自然基因突變並評估其對傳播性的潛在影響。
流感病毒透過一種名為血凝素(HA)的表面病毒蛋白附著在細胞上。 HA 吸附在細胞上的糖(聚醣)分子受體上,導致感染。 禽(鳥)流感病毒(如H5N1)並不常感染人類,因為人類上呼吸道缺乏鳥類的禽類細胞受體。 科學家擔心,病毒可能會進化到能夠識別上呼吸道中的人類細胞受體,從而獲得感染人類並在人類之間傳播的能力。
史克里普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利用從美國首次人類感染牛2.3.4.4b 株(A/Texas/37/2024)中分離出的H5N1 病毒株,測試了HA 基因序列的突變如何影響該蛋白與禽類細胞受體和人類細胞受體的結合。 研究人員在病毒HA 蛋白中引入了幾種過去觀察到的自然發生的突變,結果發現,一種名為Q226L 的突變提高了該蛋白與通常存在於人類細胞上的受體結合的能力,尤其是在存在額外突變的情況下。 重要的是,研究人員只在HA 表面蛋白中引入了基因突變,而沒有製造或使用整個傳染性病毒進行實驗。
作者指出,僅有Q226L 突變的實驗發現並不代表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 病毒即將造成大規模流行。 病毒在人群中傳播可能還需要其他基因突變。 在與受感染動物直接接觸導致的H5N1 人類病例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研究結果強調了繼續努力控制疫情和持續進行基因組監測的重要性,以監測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 基因變化的出現,並保持公共衛生準備狀態。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