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顯示尼安德塔人與人類並非同一物種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和魯汶大學哲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加強了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智人)應被劃分為不同物種的論點,以便更準確地追溯人類的進化史。
法國拉費拉西約5 萬年前的尼安德塔人頭骨複製品與最新的智人頭骨對比。 圖片來源:自然史博物館託管人
不同的研究者對什麼是物種有不同的定義。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起源於同一親本物種,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對尼安德特人遺傳學和進化的研究再次引發了關於是否應將他們從智人中分離出來或將他們歸為一個亞種(尼安德塔人)的爭論。
克里斯-斯金格(Chris Stringer,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安德拉-梅內甘津(Andra Meneganzin,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研究所)主張前者,他們指出,儘管化石記錄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但有足夠的形態學、生態學、遺傳學和時間方面的證據證明這種分類是合理的,並聲稱這些證據反映了物種分化過程的複雜性,在這一過程中,來自一個親本物種的種群逐漸分化成為不同的後代物種。 他們聲稱,分類上的分歧最好用記錄中如何模擬物種形成過程來解釋,而不是用證據類型之間的衝突來解釋。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魯汶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Andra Meneganzin 博士說:”在人類起源科學中,隱含的、不切實際的理論假設可能與數據的匱乏一樣具有局限性。在分類學上,我們的物種和尼安德特人的分類存在分歧,這就是對物種分化本質的期望過於簡單化的一個典型例子。無論是在現在還是過去的類群中,物種的演化都是跨越時空的,經歷了多個階段,涉及到不同特徵的逐步獲得。數據的資訊量會越來越大,而不是越來越局限,進而幫助辯論擺脫無益的僵局。
自然史博物館研究負責人、論文共同作者克里斯-斯金格教授說:”就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而言,我們需要將物種分化視為一個歷經40 多萬年的漸進過程。兩者在地理上並不分離的地方雜交是正確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化持續到兩者成為截然不同的物種。物種正處於物種分化過程的最後階段,並逐漸形成生殖隔離。
根據古生物學和考古學證據繪製40 萬年的物種分佈圖對科學家來說具有挑戰性,因為在物種分佈的後期階段,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繼續雜交並交換基因和行為。 然而,為了可靠地追蹤現代人類的演化,需要對解剖學和地理的發展進行分類。 研究稱,如果雜交是決定物種地位的最終標準,那麼今天數百種不同的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獨立物種地位就會被取消,如果不認識進化和隨後分類的模式,物種何時首次出現的問題就會變得更加棘手。
化石記錄顯示,智人在非洲發展,而尼安德特人則在歐亞大陸進化了至少40萬年,隨著智人從非洲向歐亞大陸擴張,兩者之間發生了雜交。 然而,研究認為,在智人擴張和隨後的雜交過程中,這兩個物種已經發生了分化,成為可以區分的物種。 分化的一個顯著例子是,它們的生態特徵是可以區分的,並且與”最小差異”的棲息地相關聯。
尼安德特人能夠更好地適應寒冷的氣候–即使在今天,如果不使用技術,我們也無法完全適應這種氣候。 他們需要更多的體力活動和更長的時間來收集生存所需的資源,這有助於解釋形態上的差異,包括肋骨和骨盆的形狀,推斷出更大的內臟器官,如肺、心臟和肝臟–以及一系列解剖學上的差異。 這可能是導致他們滅絕的一個因素,因為智人更優美的骨骼表明他們的生理結構更經濟,對能量和資源的需求更少,並且有複雜的技術輔助。 在氣候變遷迅速或兩者共存的資源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可能是生存與滅絕的關鍵。
作為一個不斷發展的研究領域,這篇大膽的新論文希望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一個明確的理論框架,呼籲對現有化石記錄進行更細緻的年代學和演化背景分析。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