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1/10程式設計師在摸魚?基本不工作卻能拿20-30萬美元年薪
史丹佛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不少公司存在所謂的「幽靈工程師」現象:這些程式設計師領取高薪,卻幾乎不產出任何程式碼。以下為翻譯內容:
史丹佛商學院的研究員葉戈爾·傑尼索夫-布蘭奇(Yegor Denisov-Blanch)並非通靈者,但最近幾週,他卻意外地與許多“幽靈”建立了聯繫,其中不少“幽靈”憤怒難平。
這位32歲的研究生在網路上發布了一篇文章,分享了他對全球數百家公司程式設計師生產力數據的分析結果後,他的郵箱立刻被大量資訊淹沒。
傑尼索夫-布蘭奇在社群媒體X上寫道:「大約9.5%的軟體工程師幾乎什麼都不做。」這些工程師貢獻的程式碼少得可憐,可能是在敷衍了事,也可能是在暗中領取兩份薪水。他將這些人稱為「幽靈工程師」。
傑尼索夫-布蘭奇的貼文迅速獲得近400萬次瀏覽,一些自稱為「幽靈工程師」的人甚至主動聯繫他。從電子郵件來看,有人試圖辯解,有人憤怒謾罵,但這些員工普遍承認自己利用了企業文化中的漏洞,並堅稱問題不在於他們。
儘管傑尼索夫-布蘭奇的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他的結論再次引發了關於「幽靈工程師」這個話題的長期爭論。
「很多人認為這是誇大其詞,但我認識的許多軟體工程師一個月只改兩次代碼,幾乎不發郵件,會議也很少;每週遠距辦公時間不到5小時,但年薪高達20萬到30萬美元,」投資人迪迪達斯(Deedy Das)上個月在X上發文寫道。
達斯未回應採訪要求。他列舉了包括思科和雲端運算巨頭Salesforce在內的13家公司,並表示這種行為在這些公司非常普遍。他還詳細描述了“幽靈工程師”的常見伎倆,例如頻繁將在線狀態設為“開會中”,或使用廉價的“滑鼠模擬器”來偽裝持續活動。
文件儲存公司Box的執行長亞倫·列維(Aaron Levie)注意到達斯的貼文提到了他的公司。當晚,他在X上回應稱:“今天的討論特別有建設性。”
列維表示,他的公司已經在著手解決類似問題。在電話採訪中,他提到,儘管沒有因此立即解僱任何人,但這場網路辯論促使公司內部重新審視了相關問題。
過去四年間,隨著遠距工作在科技業的普及,Box開始專注於評估包括工程師在內的所有員工的工作效率。該公司已縮減團隊規模,避免職責重疊,減少會議數量,並對研發項目的選擇更加審慎。
傑尼索夫-布蘭奇十幾歲時就開始自學程式設計。他在電話訪談中提到,最初並沒有有意去研究「幽靈工程師」現象。
他表示,與史丹佛大學組織心理學副教授 Michael Kosinski(Michael Kosinski)以及Crunchyroll前首席技術長、西蒙·奧布斯特鮑姆(Simon Obstbaum)合作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演算法。這種演算法透過分析企業程式碼庫來衡量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效率,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逐漸發現了「幽靈工程師」現象。
研究數據顯示,大公司更容易滋生“幽靈工程師”,但小型企業也難以完全避免這個問題。
科辛斯基在電話訪談中指出,由於大型科技公司程式設計師的工作複雜性以及公司內部結構的繁瑣,評估工程師的工作效率是一項挑戰。然而,他強調,如果不及時識別並淘汰低效員工,不僅會助長「濫竽充數」的現象,還會損害高效員工應得的獎勵。
在史丹佛大學進行這項研究的同時,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正逐步取消先前實施的遠距辦公政策。谷歌、亞馬遜、Meta和微軟等公司相繼大規模裁員後,遠距辦公模式也重新受到檢視。例如,亞馬遜計畫從明年1月起要求員工每週至少在辦公室工作5天。而SAP、AT&T、戴爾和Zoom等公司也逐漸收緊彈性辦公室政策。
傑尼索夫-布蘭奇指出,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發現,頂尖程式設計師中遠距辦公的比例更高,但「幽靈工程師」也更傾向於選擇遠距辦公。在遠距辦公的工程師中,「幽靈工程師」佔比高達14%;相較之下,每週至少有部分時間到辦公室工作的工程師中,這一比例為9%,而每天都在辦公室工作的工程師中僅為6%。
傑尼索夫-布蘭奇認為,與其說「幽靈工程師」是故意懈怠,不如說是源自於挫敗感。他在與幾十位「幽靈工程師」深入交流後總結道:「問題幾乎總是因為他們對工作感到失望,無法看到努力與回報或認可之間的明確聯繫。」「隨著時間推移,他們逐漸喪失動力,工作表現也持續下降。
傑尼索夫-布蘭奇提到,隨著時間推移,「磨洋工」這種行為從被動轉為主動。員工可能會採取一些策略,例如在行事曆上虛構時間安排,或是誇大自己的工作量。「有時候,經理很難辨別真相,」他補充道。
克魯納爾·帕特爾(Krunal Patel)回憶,剛入行時,他嘗試過“幽靈式工作”,並非因為懶惰,而是為了給經理提個醒。在一週時間裡,他和一位同事每天兩次向經理詳細報告工作任務,但實際上卻什麼都沒做。直到他們主動坦白,經理才意識到兩人一直在偷懶。
「他非常震驚,」帕特爾在電話採訪中回憶道。 「我們讓他坐下來,解釋了我們的挫折感。」帕特爾和同事提出希望減少對日常任務的過度管理,並更多地參與到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中。
帕特爾的經理採納了他們的建議,工程師的效率也隨之提升。如今,帕特爾已是一位擁有20年軟體產業經驗的技術主管和企業家。他表示:“我們的工作效率更高了,也更享受工作過程。”
蘇迪爾·班達魯(Sudheer Bandaru)在一家中型公司管理軟體工程團隊時,也曾遇到類似的情況。
班達魯在電話訪談中提到,每年績效評估時,一位被認為最「聰明」的工程師雖然在團隊會議上侃侃而談,但實際上幾乎沒有產出任何程式碼。 “這讓我感到非常震驚,”他說。
班達魯與這位員工溝通後發現,他並非有意懈怠,而是職位不對口。 「他更像是一位研究人員,完全不喜歡坐在一個地方寫程式碼,」班達魯解釋道。在調整職位後,這名員工的表現變得非常出色。
班達魯提到,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這也促使他創立了Hivel平台,希望幫助公司更有效率地開發軟體和進行分析。
如果使用得當,用於監控技術人員生產力的軟體可能會創造更多令人欣慰的管理時刻。然而,科技業作家兼前軟體工程師 Patrick McKenzie)警告說,僅根據工程師的程式碼行數評估工作,很容易造成誤判。
麥肯齊表示,一些高級工程師“完全不寫程式碼也是可以理解的”,例如他們可能正在設計軟體架構或指導新員工。 「這種人既不是『幽靈』,也不是在敷衍了事,」他補充道。
傑尼索夫-布蘭奇提到,為避免這種誤判,他和研究合作者開發的生產力衡量演算法,不僅能夠監控團隊和個人的工作,還可以評估他們對公司整體程式碼庫的影響。
隨著研究成果吸引了投資者的關注,傑尼索夫-布蘭奇正考慮如何將其商業化。這或許能幫助企業更好地應對「幽靈工程師」的問題。
不過,傑尼索夫-布蘭奇表示,他的目標是幫助“幽靈工程師”,而不是去揭發他們。 「我的任務不是追查這些人,」他說。 “我的任務是弄清這種現象的成因,並努力消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