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透過首次吸食古柯鹼的老鼠揭示了藥物成癮的個別特性
一項關於囓齒動物吸食實驗室供應的可卡因的新研究揭示了一個有趣的新觀點:當獎勵之前有不愉快的經歷或厭惡的暗示時,個體會做出怎樣不同的反應。德州大學埃爾帕索分校(UTEP)的研究人員為近30只囓齒動物舉辦了一場生物學實驗室版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後派對,邀請動物們將鼻子探入一個洞中,這樣就會透過事先插入的導管觸發一劑鹽酸可卡因和奎寧的靜脈注射。 奎寧是奎寧水的獨特成分,它的苦味比可卡因的苦味更早到達老鼠體內。
奎寧對大鼠來說是安全的,選擇奎寧是為了模仿初次吸毒者可能經歷的厭惡暗示或不愉快的聯想。 對人類來說,這些厭惡線索包括使用針頭和吸入煙霧。 透過老鼠如何處理這些先消極後積極的刺激,研究人員獲得了關於個體易成癮性的令人著迷的新見解。
UTEP的生物學家、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特拉維斯-莫斯查克(Travis Moschak)說:”從第一次接觸開始,厭惡線索就很重要。”
大鼠有機會將鼻子探入”吹氣孔”,然後靜脈注射奎寧-可卡因劑量,在實驗過程中,大鼠表現出三種截然不同的行為反應。 其中一組(”低消費”組)受到奎寧的干擾,完全停止尋找可卡因。 第二組(”上升組”)則透過重複吸食奎寧來穩定增加他們的毒品消費量。 而令科學家驚訝的是,第三組(”下降”組)一開始狂歡,表現出更強烈的尋求新奇的行為,但隨後迅速減少了攝入量,並對不愉快的刺激表現出最強烈的厭惡反應。
第三組讓我們大吃一驚,」莫斯查克說。」他們似乎縱欲過度,過多的可卡因和過多的厭惡刺激共同作用。 “
有趣的是,即使所有大鼠都完成了為期兩週的試驗,不再有機會接觸毒品,上升組大鼠也會繼續尋找可卡因。
這項研究首次證明了厭惡線索和開始接觸毒品的經驗如何在個體中表現得如此不同。 它提供了敏銳的洞察力,揭示了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調節毒品的使用,甚至在第一次糟糕的經歷後就再也不碰毒品,而另一些人則會越來越上癮,儘管獎勵捆綁著負面線索。
研究還表明,儘管所有27隻大鼠都被關在一起,並有同樣的機會接觸自我注射的可卡因,但它們的行為卻各不相同,而且增加奎寧的接觸也不會產生一致的耐受性–科學家以前一直認為會出現這種情況。
莫斯查克說:「這些發現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會出現藥物使用障礙,而有些人則不會,未來的研究可能會發現基因或神經方面的差異,從而指導有針對性的治療。 “
主要作者崔維斯-莫斯查克(左)在生物科學系實驗室
至於這些老鼠,它們在14 天的狂歡中最終被切斷了可卡因供應。 研究小組指出,它們在實驗中也沒有受到傷害。 不過,繼續進行的研究將對吸毒時表現出高活動性的大腦區域進行檢查,試圖揭示形成大鼠對厭惡線索做出不同行為的潛在遺傳或生物差異。
UTEP理學院院長羅伯特-柯肯(Robert Kirken)說:”這是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極有可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解決人類濫用藥物的問題。隨著研究的深入,這項研究可能會帶來更好的預防和治療成癮的方法。
這項研究為科學家識別和開發更強的厭惡線索以治療人類成癮,以及評估和解決表現出更強烈的尋求新奇行為的個體的藥物使用風險打開了大門。
研究人員總結:”我們觀察到三個不同的組別,他們對可卡因與厭惡線索配對的反應差異很大。未來的研究應該探究我們的任務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尤其要關注島葉、內側前額葉皮質和腹側紋狀體之間的連接,這些部位與厭惡動機和尋求毒品/獎賞的行為有關。
我們還應該注意到,這項研究中使用的可卡因是由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的”藥物供應計劃””慷慨提供”的。
這項研究發表在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