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大的蠕蟲蜥化石
研究人員在突尼斯發現了距今5000萬年的蠕蟲蜥,它可以用強而有力的下顎咬碎蝸牛殼。在突尼斯發現的Terastiodontosaurus marcelosanchezi揭示了最大的蠕蟲蜥物種,它結合了獨特的表面生活習性和距今5600萬年的吃蝸牛特化,展示了非凡的進化一致性。
新發現的蠕蟲蜥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物種。 據推測,這種動物在5000 萬年前主要以蝸牛為食。 圖片來源:Jaime Chirinos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突尼斯發現了一個新的蚓蜥化石物種,命名為Terastiodontosaurus marcelosanchezi。 這項發現標誌著Amphisbaenia類中已知最大的成員,其頭骨長度超過5公分。 與主要生活在地下的現代蠕蟲蜥不同,這個古老的物種可能因為其體型而在地面上生活過一段時間。 它的化石揭示了非凡的牙齒適應性,包括強有力的下顎和特化的牙齒琺瑯質,這表明它以蝸牛為主要食物–這種進食習慣已經持續了5600多萬年。
最近出現的Trogonophis wiegmanni也以蝸牛為食。 圖片來源:Alberto Sanchez Vialas
“蠕蟲蜥”(Amphisbaenia)因其外形酷似兩端長有頭部的蠕蟲而得名。 這種外形讓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的生物,其實是一種進化適應。 蚓蜥的尾部圓鈍,可以輕鬆地向前或向後移動。 它們像蚯蚓一樣的身體非常適合在自己挖掘的狹小地下空間中穿行,使它們能夠在穴居生活中茁壯成長。
由克拉科夫波蘭科學院動物系統學與演化研究所的Georgios L. Georgalis 博士和法蘭克福森肯貝格研究所與自然歷史博物館、蒙彼利埃進化科學研究所、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及突尼斯國家礦業局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描述了一種以前未知的蠕蟲蜥化石物種。
Georgalis 解釋說:「我們在突尼斯發現的這一物種頭骨長度估計超過5 厘米,是已知最大的蠕蟲物種。所有證據都表明,這個新物種與現代的蠕蟲蜥有關」。
研究人員在突尼斯的Djebel Chambi國家公園發現了Terastiodontosaurus marcelosanchezi的殘骸化石–圖中為該動物的上顎。 圖片來源:Georgios Georgalis
新物種Terastiodontosaurus marcelosanchezi與適應地下生活方式的近代Amphisbaenia不同,它的體型可能太大,不可能只生活在洞穴中。 因此,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動物也有相當長的時間生活在地表。
共同作者之一、來自森肯貝格研究所和法蘭克福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克里斯特-史密斯博士補充說:”如果蠕蟲蜥能長得像蛇一樣大,那麼這個新物種就能與Titanoboa相媲美,後者長達13米,換句話說,比它的近親大得多。
研究團隊利用微型電腦斷層掃描技術記錄了這個新物種的特殊解剖結構,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始新世。 這種蚓蜥的特徵是具有極端的牙齒形態,包括上顎有一顆巨大的牙齒、扁平的臼齒和其他一些特徵,這使它有別於其他所有的蚓蜥。
“從視覺上看,你可以把這種動物想像成《沙丘》科幻小說及其改編電影中的’沙蟲’。 根據牙齒結構和異常厚實的琺瑯質,我們可以推斷出這種動物的下顎擁有巨大的肌肉力量,”Georgalis 解釋。
我們知道,今天的蠕蟲蜥喜歡掰開蝸牛殼吃蝸牛,而根據最新的發現我們不難推測,這一物種在5600多萬年前就專門以蝸牛為食,並能用強有力的下顎毫不費力地敲開蝸牛。 史密斯總結說:”因此,這種進食策略是極其一致的–它無視所有的環境變化,並伴隨著這一血統至今。”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