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習慣很傷腦然而很多人卻把它當優點在培養
在神鵰俠情侶電視劇中,周伯通有一門神奇的武術,那就是左右互搏術。在教授小龍女這套武功絕學前,他先讓小龍女學習了「左手畫圓右手畫方」這個動作。相信不少人小時候在看到這個劇情時,都暗自挑戰過這個動作,挑戰失敗後不免會對周伯通一心多用的能力倍感佩服。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提速,很多時候我們分身乏術,不得不同時做好幾件事,一邊和客戶電話溝通著工作、一邊微信和領導匯報著進展、一邊還要忙著給自己飢腸轆轆的肚子點個外帶…在職場上,multitasking(多重任務處理)甚至可以是寫進履歷的優秀技能了。
一心多用、多任務並行,用著一倍的時間,獲得N 倍的成果,這聽起來是一種很高效又高級的任務處理方式,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有研究發現,一心多用同時做幾件事不是一個好習慣,不僅不會提高效率,還有可能傷腦。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一心多用不僅降低效率
還會增加出錯率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多線程的計算機,但計算能力有限。如果我們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每個任務被分配到的資源就會減少。這意味著,我們對每個任務變化的反應都變得遲緩。
在一項模擬駕駛實驗中,當司機邊開車邊打電話時,他們對突發路況的反應會慢,說的話也會更加簡單,這就是為什麼你和一個開車的人打電話他永遠都是嗯嗯嗯,這真不是敷衍,只是大腦真的轉不過來了,他「卡住了」。
在另外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在一組簡單任務之間頻繁切換,例如對數字進行奇偶分類或高低排序。研究發現,在任務切換後,參與者的反應時間通常會變慢,錯誤率也大大增加了。
經常一心多用
會損傷腦部認知能力
多工處理讓我們的大腦能夠分配的總資源整體減少,這種現像被稱為“認知負荷”,任務越複雜,越需要更多注意力,認知負荷也就越大。而這樣的認知負荷,會對我們的大腦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一項研究中,為了探討一心多用對大腦的影響,研究人員掃描了75 個參與實驗人員的大腦,並研究了他們平時多任務處理的時間,結果表明一個人在平時一心多用的時間越久,他的大腦發生的變化越明顯。他們的前扣帶皮質的灰質減少了(圖1),而這個腦區和認知能力息息相關。而在先前的研究中,習慣一心多用的人確實在有關注意力的檢測中落在人後。
圖 1 一心多用的時間與前扣帶皮質灰質的聯繫
正因為影響了大腦的認知,學習能力也同樣被影響了。對於在課堂上越來越多使用電腦、平板和手機上課的大學生們來說,multitasking 是GPA(Grade Point Average,成績平均成績)的毒藥,有研究表明,在平常的學習中同時用平板手機等處理多項任務的學生,GPA 會更低。當然不只是對大學生,對嬰兒和小學生也是一樣,在寫家庭作業或玩玩具的同時看電視,對於他們的成績也會帶來負面影響。
更令人吃驚的是,在一項針對318 名受試者的研究中,平時一心多用更多的人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憂鬱。這下真不是一般的問題了,本來以為一心多用早點乾完工作可以開心點,結果這下雪上加霜了。
注意 5 點,效率更高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以下的建議希望能夠幫助你。
1.專注於單一任務:嘗試在一定時間內專注於一項任務,減少任務切換的頻率。透過設定專注時間段,可以提高任務完成的效率和品質。
2.設定優先順序:列出任務清單,依照重要性和緊急程度排序,逐一完成。優先處理重要且緊急的任務,可以有效減少壓力和焦慮感。
3.休息與放鬆:定期休息,給大腦充足的時間恢復與整理資訊。短暫的休息可以幫助大腦重新集中註意力,提高後續工作的效率。
4.培養正念:透過冥想和正念練習,提高專注力和專注力。正念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壓力,並增強情緒調節能力。
5.減少干擾:在工作或學習時,盡量減少外界幹擾,如關閉不必要的通知和社群媒體。創造一個安靜的工作環境,有助於提高專注力和工作效率。
所以盡量別一心多用了,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一次只做一件事,因為事情總會一件一件一件地干完的,保護好自己的大腦哦!
參考文獻
[1]Drews,FA,Pasupathi,M.,& Strayer,DL (2008)。模擬駕駛中乘客和手機的通話。實驗心理學雜誌:應用,14(4),392。
[2]蒙塞爾,S.(2003)。任務切換。認知科學趨勢,7(3),134–140。
[3]Loh,KK,&Kanai,R.(2014)。較高的媒體多工活動與前扣帶皮質較小的灰質密度有關。 Plos one,9(9),e106698。
[4]Bush G,Luu P,Posner MI (2000) 前扣帶皮質的認知與情緒影響。認知科學趨勢 4:215-222。
[5]Ophir E, Nass C, Wagner AD (2009) 媒體多工處理者的認知控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106:15583–15587。
[6]Junco R,Cotten SR。即時通訊使用的知覺學術影響。計算機教育。 2011;56(2):370–378
[7]Carrier LM,Rosen LD,Cheever NA,Lim AF。日常多工的原因、影響和實用性。開發修訂版 2015;35:64–78
[8]Becker MW,Alzahabi R,Hopwood CJ (2013) 媒體多工處理與憂鬱和社交焦慮症狀相關。網路心理學、行為與社交網路 16: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