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開始業務運行
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正式業務運作。這是我國首個境外大氣本底站,也是第9個納入業務運作的大氣本底站。南極地區是全球大氣環境觀測的重要背景區域。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全球變遷與極地氣象研究所所長丁明虎表示,極地是全球氣候變遷的「擴大機」。
中山站坐落於東南極大陸的拉斯曼丘陵之上,其地理位置賦予了觀測數據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這些數據對於深入探討南極大陸大氣本底的長期變化趨勢、平流層與對流層的交換過程、多圈層相互作用機制以及人類活動對全球環境的深遠影響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多年來,氣象科考隊員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堅守崗位,連續執行越冬任務,確保了觀測數據的準確性和連續性,為科學界提供了寶貴的南極大氣成分及其變化的「歷史檔案」。
回溯至2007至2008年間的第四次國際極地年,中國氣象局與國家海洋局攜手合作,在中山站共同建設了大氣化學觀測方艙,並配備了先進的臭氧光譜儀、輻射觀測儀等設備,從而開啟了我國南極大氣成分觀測的序幕。
2010年,中山站進一步升級,建成高精度溫室氣體在線觀測系統,正式開展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高時間分辨率連續在線觀測業務,使我國成為繼其他國家之後,第三個能在南極開展此類先進觀測業務的國家。
時至今日,中山站已建構起涵蓋臭氧、大氣化學、氣溶膠等7大類氣像要素的綜合觀測體系,成為南極中山雪冰和太空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核心組成部分。
目前,我國已擁有包括青海瓦里關在內的9個大氣本底站,形成了覆蓋全國主要氣候區的觀測網絡。此外,為進一步加強氣候系統關鍵區的監測能力,位於環渤海、四川盆地等地的10個擬新增大氣本底站也已於今年7月啟動了為期一年的觀測試驗,標誌著我國大氣環境監測體係正在不斷壯大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