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與台積電:為何美國晶片之爭的核心是經濟因素而非技術因素?
在過去的幾年中,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已經對美國對陸上尖端製造能力的需求產生了高度的焦慮。 新聞界充斥著關於美國已經落後、無法再生產領先晶片的各種報道。 這種焦慮既源於對與中國競爭的地緣政治擔憂,也源於對美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喪失了生產晶片能力的擔憂,就像美國似乎已經喪失了製造許多東西的能力一樣。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
編按:
特約作者Jonathan Goldberg是多功能顧問公司D2D Advisory 的創辦人。 喬納森為行動、網路、遊戲和軟體產業的公司製定了發展策略和聯盟。
簡而言之,英特爾目前可以生產領先的半導體產品,但在經濟上無法做到。 他們擁有技術訣竅和設備。 他們的缺陷完全是基於他們還無法生產18A、3奈米晶片並從中獲利。
試想大家最喜歡的恐怖故事–如果美國失去了台積電台灣晶圓廠的使用權會怎麼樣? 戰爭、封鎖、外星人入侵–不管是什麼原因。 同時,想像美國面臨某些軍事衝突,缺乏尖端晶片成為一個尖銳的國家安全問題。
這顯然會對經濟造成巨大的破壞,但英特爾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讓其製程投入使用呢? 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政府可以向英特爾公司投入足夠的資金,使其製程很快投入運作。
起初,英特爾的產量將非常糟糕,而政府將有效地彌補這些損失–為只有5% 或10% 良品率的晶圓支付固定價格。 在半導體產業,大量生產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在最需要的時候,他們可以承受所有的不良晶圓,從而獲得足夠的經驗來提高產量。
關於台積電的成功崛起,傳統的說法是英特爾錯過了行動市場,台積電成為手機代工廠的首選,這推動了他們的產量。
顯然,這不是任何人都希望看到的情況,但我們在這裡提到它,因為它說明了一個重要但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的現實。 關於台積電的成功崛起,傳統的說法是英特爾錯過了行動市場,台積電成為手機代工的首選,這推動了他們的產量。
有了這樣的產量,他們就能比別人學得更快,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贏得工藝領先地位。 這些都是事實,但卻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 在此期間,台積電享受了大量補貼。 其中最著名的是台灣政府的直接補貼,讓他們在早期進口晶圓製造設備。 但更大的補貼是間接補貼,也就是被低估的新台幣。
新台幣/美元歷史匯率
表面上看,新台幣是一種自由浮動的貨幣,但如上圖所示,20 多年來新台幣似乎一直固定在美元上。 經濟學家Brad Setser曾撰文詳述台灣實現這一目標的機制(TL;DR-商業銀行,然後是人壽保險公司),基本上是透過管理貨幣來維持台灣的競爭力。
在此期間,美元大幅升值,這實際上意味著新台幣也在貶值。經濟學家巨無霸指數就是最好的證明。
資料來源:經濟學人巨無霸指數
這是顯示一種貨幣相對於美元被低估或高估程度的便捷方法。 如圖所示,過去二十年來,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持續走低,而這正是台積電崛起的時期。 據我們了解,這種貶值真正開始於1998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擴大。
這為台積電提供了大量的間接補貼。 他們可以向員工支付在台灣具有競爭力的工資,但實際上比他們在美國的競爭對手支付的工資要低得多。
台積電的收入以美元計價,但員工薪水以新台幣支付,他們才是公司真正的資產。 幾十年來,這種折扣一直在複利增長。 通常認為貨幣貶值為出口商提供了透過降低價格來壓低外國競爭對手的途徑。 相反,台積電利用貨幣貶值的影響力投資於自己的人才庫。
有研究表明,新台幣實際上被低估了30% 左右(使用的方法比巨無霸指數更全面,後者顯示的是50% 的水平)。 因此,台積電稱其美國工廠的晶圓成本將比台灣工廠高出20%-30% 並非巧合。
明確地說,我們並不是貶低台積電的技術人才。 他們擁有龐大的能力和無與倫比的人力資本。 但我們認為,重要的是要了解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些的。 台積電管理階層真正的致勝法寶是將貨幣優勢投入到自己的人才庫中,而不是將其浪費在與核心業務關係不大的遠距離收購上。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誰能與之抗衡?
美國政府完全了解台灣的貨幣狀況,但一直拒絕對其採取任何行動。 晶圓代工的競爭需要外部資金的支持。 對英特爾來說,這進一步呼籲政府提供直接支持。
顯然,我們更希望採用更具商業性的解決方案,即由潛在客戶投資的形式,但乞求鼓勵美國政府通過補貼某些股權持有人來”拯救”英特爾的呼聲日益高漲。
不太明顯的問題是三星如何應對。 出於類似的原因,韓元的地位實際上與新台幣相差無幾,但三星選擇將這筆意外之財用於其他方面。
短期內,三星晶圓代工可能需要更廣泛的三星財閥的支援。 目前我們還不清楚財閥對扶持晶圓廠的興趣有多大。 記憶體業務對整個集團都很重要。 代工廠是否會危害這一點? 代工廠的現金消耗是否會變得如此之大,以至於最終該財閥決定倒戈,專注於內存領域?
顯而易見的是,英特爾和三星都需要大量的外部支持,才能繼續保持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