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後怕:10年前差點只選波音一家做商業載人航天
出於安全考慮,波音公司開發的「星際客機」最近在無人情況下成功返回地球,而搭載的兩名太空人仍留在國際太空站。幸好,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早已投入常規營運。這一情形讓人想起NASA當年在商業載人航太計畫競標過程中,差點只選擇波音一家的驚險時刻。
2010年代初,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商業載人航太計畫進入最後競爭階段,只剩下三家公司:波音公司、SpaceX公司和位於科羅拉多州的內華達山脈公司。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優勢:波音公司是航太領域的老牌企業,擁有數十年的豐富經驗;SpaceX已成功建造了「龍飛船」貨運艙;而內華達山脈公司則憑藉其「追夢者號「太空飛機設計,受到NASA內部一些人士的青睞,他們懷念這種類似太空梭的帶翼設計。
2014年,這場競爭達到高潮。 NASA準備將競爭者縮減至一家,或最多兩家公司,進入太空船開發階段。那年5月,馬斯克(Elon Musk)在SpaceX總部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發表會,向世界展示了「載人龍飛船」。伴隨閃爍的燈光和煙霧,馬斯克揭開了這艘黑白相間的太空艙。他特別自豪地介紹了太空船的創新著陸方式:與過去所有依賴降落傘或滑翔著陸的飛船不同,龍飛船配備了強大的SuperDraco引擎,能夠實現自主動力著陸。
馬斯克豪言:“你可以像直升機一樣,精確地降落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這是現代太空船應具備的能力。”
幾週後,負責波音商業專案的資深工程師約翰·艾爾邦(John Elbon)在接受採訪時對SpaceX的表現頗為不屑。他提到SpaceX當時一年僅發射幾次獵鷹9號火箭,頻率不足。至於馬斯克的飛船發布會,埃爾邦則顯得輕蔑:“我們講求的是實質,而不是表面浮誇。”
埃爾邦的自信並非毫無根據。 2014年春天,三家公司正在為開發載人太空船並執行六次前往國際太空站的任務提交競標。這些合約價值數十億美元,每家公司都提交了詳細的資金需求,NASA也計劃以固定價格向中標者支付相應金額。波音、SpaceX和內華達山脈公司都希望獲得盡可能多的資金,但因為NASA的預算有限,各家公司都有壓低報價的動機。波音提出了一個極具野心的策略,向NASA表示自己需要商業載人計畫的全部預算來確保成功。由於許多NASA決策者相信波音是唯一能安全運送太空人的公司,這項策略幾乎奏效。
評標過程
2014年1月下旬,三家公司向NASA提交了初步報價。經過大約六個月的評估和討論,三家公司在7月提交了最終報價。在第一輪評審中,內華達山脈公司被淘汰,原因是它的整體評分較低,且報價不足以繼續競爭。最後,競爭只剩下波音和SpaceX。
負責NASA商業載人航天計劃的菲爾·麥卡利斯特(Phil McAlister)解釋說:「當時我們的預算根本不足以支持兩家公司,沒有人認為會授予兩家公司合約。我每次都說’一個或更多’時,人們都會對我翻白眼。
NASA根據三個主要因素對公司進行評估:價格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其次是「任務適用性」和「過往表現」。這兩個技術評分加在一起的重要性與價格相當。在價格方面,SpaceX佔了明顯優勢。
波音的報價為42億美元,足足比SpaceX的26億美元高出60%。在「任務適用性」方面,波音獲得了「優秀」評級,略高於SpaceX的「非常好」。在「過往表現」方面,波音也獲得了「非常高」的評級,而SpaceX則得到了高」評級。
儘管波音的技術評分略勝一籌,但麥卡利斯特指出,兩者的評分差距並不大,類似於學校的成績:SpaceX得了88分,是B;而波音得了91分,卻是A。由於價格差距巨大,評估委員會原本以為SpaceX會贏得競標。麥卡利斯特對此感到激動,因為這意味著NASA可能不得不選擇兩家公司,一個因為價格優勢選擇SpaceX,另一個因技術評分略高地選出波音。他認為,兩家公司之間的競爭將有助於推動專案的發展,確保安全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的提升。
閉門會議
最終的決策原定於2014年8月6日在NASA總部舉行。 NASA載人航太負責人比爾·格斯滕邁爾(Bill Gerstenmaier)在「太空營運中心」召集載人航太領域的頂級顧問開會討論結果。這間密室是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後為高層戰略會議而建的。格斯滕邁爾和大約20名NASA高級官員,圍繞著一張大圓桌討論評審結果,目的是選出最終的獲勝者。
在介紹了技術分數之後,格斯滕邁爾向每位顧問徵求意見。這些都是美國航太界的知名人士,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像格斯滕邁爾一樣,早在商業太空時代到來之前就參加了太空梭計畫。格斯滕邁爾在房間裡問了一圈,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樣的:「波音。」一開始是5個人,然後是10個人,然後是15個人。這似乎很合格斯滕邁爾的意,他一直鼓勵可能持不同意見的人達成一致。麥卡利斯特看著支持波音的意見如潮水般在會議桌上蔓延開來,形成了一股不可動搖的共識浪潮,心裡越來越緊張。
麥卡利斯特表示:「我當時非常緊張,因為他們看起來傾向於只選波音。對我來說,這是一個不合適的選擇,」他說。 「這不是從眾心理使然,只是當時每個人對波音都很滿意。SpaceX向國家空間站送貨也只有兩年時間。”
2005年才加入NASA的麥卡利斯特並不屬於載人航太領域的核心圈。麥卡利斯特坐在格斯滕邁爾的右邊,作為商業航太開發總監向他報告工作。此時,麥卡利斯特的腦海中快速思考著各種可能性,想要阻止即將發生的不利局面。他很清楚,單憑價格和技術優勢來證明SpaceX的提案更優秀,並不能說服在場的人。
討論快結束時,格斯滕邁爾徵求了麥卡利斯特的意見。於是,麥卡利斯特開始提出問題。他首先詢問NASA的採購主管比爾·麥克納利(Bill McNally),這位資深採購官員在加入NASA之前,曾在美國空軍從事採購工作近30年,負責戰斧巡航導彈項目,並領導“星球大戰”導彈防禦項目的技術合約。麥卡利斯特問他,是否曾見過在兩份標書都符合技術要求的情況下,聯邦機構選擇了成本高出60%的投標者。
“必選兩家”
麥克納利聽到這個問題後顯得有些不安。他最後說道,格斯滕邁爾作為來源選擇官可以做出任何決定。麥卡利斯特繼續追問:“不,”麥克納利最終回答,“沒有人這樣做過。”
接著,麥卡利斯特向負責安全與任務保障的工程師迪爾德麗·希利(Deirdre Healey)提問。希利先前表示,安全部門更傾向波音,前提是波音要進行太空船發射中止系統的飛行測試,這個系統是用來在火箭發射故障時,推動太空船脫離危險。然而,波音並不打算這樣做,他們的報價只包括地面測試,而沒有飛行測試。麥卡利斯特抓住這個漏洞,問希利,這是否意味著波音的投標實際上並不合格。
「是的,」希利回答,但她同時表示,自己可以接受波音的投標。
會議上另一位來源評估委員會成員、約翰遜航太中心的副採購經理李‧佩格爾(Lee Pagel)表示,麥卡利斯特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回應。他說:“在我與波音合作的所有年頭裡,從未見過他們免費簽訂額外工作合約。”
在提問麥克納利和希利之後,麥卡利斯特轉向了格斯滕邁爾。
「我告訴他,他必須選兩家公司,」麥卡利斯特回憶道。 「他的安全與任務保障主管剛剛說,波音的投標不完全讓人滿意,而採購主管也表示難以為其高昂的成本辯護。更何況,馬斯克遇到這種事可是會起訴所有人。
僥倖脫險
通常情況下,這樣的會議會在當天做出決定。然而,格斯滕邁爾表示他需要更多時間來考慮。經過一個月的思考,他最後決定選擇兩家公司,而不是只選波音。 NASA內部有人提出「領導者」和「追隨者」的想法,讓波音獲得大部分資金,SpaceX獲得一小部分資金來維持運作。但馬斯克立即拒絕了。
同時,麥卡里斯特不斷向格斯滕邁爾施壓,告訴他競爭對推進商業載人航太計畫至關重要,因為波音和SpaceX都會努力打造最安全、最可靠、最具成本效益的系統。最後格斯滕邁爾同意了。他打電話給NASA時任局長查理·博爾登(Charlie Bolden),說要超預算執行。 NASA商業載人航太計畫需要的是12.5億美元,而不是向美國國會申請的8.7億美元。
事情差點出錯。 NASA官員已經準備好了一份選擇波音的文件,差點就直接發布了。最終,這份文件不得不重新修改納入SpaceX的內容,公告也因此延後到9月16日才對外發布。
七年後,當俄羅斯因烏克蘭戰爭與NASA關係緊張時,俄羅斯航太局局長德米特里·羅戈津(Dmitry Rogozin)威脅要將NASA踢出國際太空站。然而,由於NASA在商業載人太空計畫中選擇了SpaceX和波音,這項威脅變得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