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年前的螢火蟲化石被發現那時候就能發光了
最近,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團隊,在大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的緬甸琥珀中,發現一枚螢火蟲化石,是螢科動物的新屬種。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何海坤弗拉馬里翁熠螢」。據介紹,這種古老螢火蟲的身體長不足1厘米,有一對細長的觸角,和一對透明的翅膀。
最令人驚訝的是,它的腹部末端有明顯的發光器,與現代螢火蟲的十分相似,而這是螢火蟲特有的生物發光器官。
這表明,螢火蟲早在白堊紀就已經有了發光的能力,而且在演化過程中=十分穩定。
此外,熠螢的觸角末端有明顯的橢圓形感受器,可能是特化的嗅覺感官,用於在夜晚尋找配偶。
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蔡晨陽表示:「透過現階段的化石詳細分析,我們推測,這類白堊紀熠螢的發光器可能既用於夜間求偶,也用於生物個體間的交流。這項發現豐富了我們對螢火蟲演化歷史的認識,未來隨著更多化石的發現,我們有望進一步了解昆蟲發光的演化歷史以及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