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家工信部突然官宣的「國產光刻機」 你需要知道的10件事
前段時間,突然聽到有很多人在問:中國自己的7nm光刻機,是不是真的造出來了?起因,是9月9日國家工信部發布的通知:《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24版)》。有人發現,《目錄》裡有2行,不太對勁。很不對勁。看圖。
這兩行,是什麼意思?是連一個形容詞都沒有,就突然靜悄悄地官宣了中國自己的新光刻機嗎?
下面那款光刻機的介紹裡,怎麼還有「≤8nm」?天哪,那不就是突破卡脖子的「7nm」了?
很快,有人說:太好了。輕舟已過萬重山,實錘了。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7nm光刻機,可以製造自己的7nm晶片,不怕再被卡脖子了。
可是,還有人說:別激動。只是誤會。那個「8nm」不是重點,它上面那個「65nm」才是。國產晶片還只在65nm的水平,努努力最多也能夠到28nm,離7nm還遠得很快。
兩種聲音,兩種節奏。
不知道,你聽完是什麼感覺?
“造出7nm晶片”,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做到這件事,真的很了不起嗎?國家工信部《目錄》裡的那寥寥幾個字,又代表什麼?我們在晶片上的脖子,還卡著嗎?
我的感覺是,或許,可以先晚點再「感覺」。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造晶片這件事,太陌生了。
比如,隨便看一句新聞:
「此次官方宣布的國產光刻機,是一個套刻≤8nm,分辨率65nm,乾式,波長193nm,DUV光刻機。”
句子不算長,沒有一個生僻字。但,如果不是對這行有了解的專業人士,有多少人能看懂?又能看懂多少個字?
或許,要真的對這件事有概念,不被輕易帶節奏,至少要先了解10件事。
先從,1年前刷螢幕的那件開始。
一聲驚雷
一年前的8月29日,華為Mate60 Pro手機,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突然開賣。
緊接著,那幾天從各大熱搜榜,到我的朋友圈,都被一個字刷屏了:7nm晶片。
許多第一批搶購到這款手機的人,無論國內國外,都在不約而同地做一件事:拆。
把手機裡的那塊麒麟9000S晶片拆出來,跑分,驗性能,看做到了什麼水平。
結論是:這可能真的是7nm晶片。
一聲驚雷。
很多人都在感慨:“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輕舟已過萬重山。”
為什麼這麼說?要做一顆7nm晶片,到底有多難?真的很了不起嗎?
剛好,那段時間我的直播間請來了《晶片戰爭》的作者,餘盛老師。我也藉此機會看了一些資料,請教了一些朋友。
了解了一圈後,我越來越有種感覺:
要造出7nm晶片,真的需要越過萬重山。
如果能越過,真的了不起。
這種了不起,真的值得你知道。
所以今天,我幫你梳理了一下。
資料有點硬核,我爭取用國語跟你說。
先說,那個讓很多人起立驚呼的「7nm」。
7nm
首先最底層的問題:這個7nm,指的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都在關心這個數字,很厲害嗎?
這件事,還得從你說起。
你去買手機時,是不是要它性能強,要它續航長,還要它輕薄身材好?
這三個要求,傳到晶片的世界裡,就變成了三個「終極KPI」:
PPA。
Performance 效能、Power 耗電量、Area 尺寸。
這個PPA落在製造晶片的廠商那裡,又變成了一個「小目標」:
把更多的電晶體,塞進更 小的晶片裡。
主打一個既有更多幹活兒的員工,能幫你做更多更大的項目,又少耗你的電,少佔你的地。
可是,員工太多,塞不下怎麼辦?
解決方案很過分:讓員工減肥。
電晶體的構造裡,有一道“溝”,很有點減肥的空間。
所以,注意,最開始聊晶片,說“你這是28nm晶片”,“我這是14nm晶片”時,28nm, 14nm,指的並不是晶片的大小,不是晶體管的大小,也不是晶體管和晶體管之間的距離,而是電晶體裡的這個「溝道寬度」。
但是後來,聊著聊著,捲起來了。 28nm,14nm,7nm…
捲到「7nm晶片」時,「通道寬度」是不是真的減到了7nm,已經不是重點,各有說法了,但本質沒變:
更小的奈米製程,就意味著更好的PPA,可以在更小的「辦公室」裡,塞下更多「員工」。
塞多少算夠?
做出14nm晶片,意味著要在每1平方毫米裡,塞下3千萬個電晶體。
做出7nm晶片,則意味著要在每1平方毫米裡,塞下近1億個電晶體。
翻倍的能幹。但也,翻倍的艱辛。
而這,僅僅只是「過萬重山」的一個開始。
因為,光塞得下還不夠,你怎麼才能在指甲蓋那麼點地方,把這成萬上億的員工,安排得明明白白?
光刻
沒錯,就是靠那個聽起來很貴的辦法:光刻。
靠光,怎麼刻?
這事,說複雜,可以很複雜。一台光刻設備,十萬多個零件,價格動輒上億美金還不包郵,算下來比一台波音737還貴。就只為能幹成這件事。
但說簡單,也很簡單。你看過電影嗎?
傳統的底片電影放映時,會先打出一束光,讓光線穿過一個像放大鏡一樣的鏡頭,再穿過一層電影膠卷,就能把膠卷上的圖案,投射到銀幕上。
光刻也類似。也是打出一束光,穿過一組透鏡系統,再穿過一層掩膜版,就能把掩膜版上刻著的電路圖,投射到製作晶片的襯底,也就是晶圓片上。
差別只在於,放電影,是用“放大鏡”,把小圖投成大圖。光刻,則是用“縮小鏡”,把大圖投成小圖。
用光的投射做槓桿,真聰明。
可是,到這一步,也只是清楚地描好了邊,知道接下來往哪裡下手。
但,要怎麼下手?
一張7nm晶片的電路圖,要把幾十上百億個電晶體和其它電子元件,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且,從電晶體,到連接電晶體的導線,都精細到了奈米級,比你家菜刀的刀刃還要細上10萬倍。
有行業裡的人曾形容:這就等於要在一個指甲蓋大小的地方,刻出整個上海。而且不能刻漏一間房,不能刻歪一條路。
太瘋狂了。這要怎麼刻?怎麼刻,才能「快、準、穩」地刻出這種電路圖的溝溝壑壑?靠雷射嗎?
一開始,也不是沒人試過。
可是,雷射直寫,奈米壓印……一個個方法試下來,有的很貴,有的很慢,還有的很容易報廢,很難商業化,誰這麼刻誰虧錢。
直到,有人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想像的方法:
曲線救國。用光阻。
光阻
什麼是光阻?
光阻,是對光挺敏感的東西。
一旦被特定波長的光照到,就會發生化學反應。
本來很硬氣的,一照就慫了,變得能很輕易就被化學溶劑洗掉。
拿捏住這一點,光刻就有了全新的解題姿勢:
不靠一筆一筆地物理雕刻,而靠一層一層地化學腐蝕。
牽涉的工藝雖然很多,但思路大體上和「把大象關進冰箱」也差不多,主要就四步:
第一步,塗膠。往晶片的原料,也就是晶圓片上,均勻地塗上一層光阻。
第二步,打光。讓特定的光束,透過畫了電路圖的掩膜版。
有線條遮著的地方,光透不過去,光阻還是原本的脾氣。
沒線條遮著的地方,光透過去了,和光阻一照面,光阻就變成了另一種脾氣。
第三步,洗膠。把兩種脾氣的光阻所覆蓋的晶圓片,放進特定的化學溶液裡。
那些脾氣相對較軟的光阻,會被溶解,電路圖,也就在光阻層顯示出來了。
第四步:蝕刻。把晶圓片放進腐蝕液裡。
光阻仍沒被溶解的地方,相當於覆蓋了一層保護膜,而光阻被溶解了的地方,會直接接觸到腐蝕液,被「快、準、狠」地蝕刻出與電路圖相對應的溝溝壑壑。
光、掩版、光阻、晶圓片,再加上各種化學溶液。
原以為難於上青天的物理題,突然就變成了一道平平無奇的化學題,被攻克了。
這,就是現在主流的光刻方式:
先像放電影一樣,把電路圖投影到基板上;
再像洗照片一樣,把電路圖蝕刻到晶片上。
這樣看上去,光刻也不算難。
看上去不。
但這裡有一個關鍵難點,光的波長。
波長
要刻出奈米級精細的電路圖,至少,你手上的刀,也得夠精細吧。
怎麼獲得一把更精細的刀?
當你的刀是不鏽鋼做的時,你只要把刀刃磨鋒利就行。
但當你的刀是一束光,你什麼也磨不了時,怎麼辦?
從刀的材料源頭解決:波長越短的光,天生刀刃越鋒利。
因為波長越短的光,繞射的擴散角度越小,換句話說,就是越會乖乖走直線,不糊不亂跑,你指哪裡它打哪裡。
那還不簡單,打開光譜圖,直接找波長最短的那種光,用起來不就行了。
光譜圖(圖片來源:www.asml.com/en)
不簡單。因為,短波長的光,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
你有沒有能力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穩定且持續地發出它?你的光阻和它來不來反應?你的其它工藝流程能不能和它相容?
都是難題。都得摸索。
摸索到今天,能讓人效率穩定、成本可控地拿起的“光刀”,主要有2把:
DUV和EUV。
DUV,是一種光的名稱:Deep Ultra-Violet(深紫外光)。波長可以短到193nm。
很多人認為,用這把「光刀」的光刻設備,基本上只能刻出20nm以上製程的晶片。
EUV,也是一種光的名稱:Extreme Ultra-violet(極紫外光)。看名字就知道,這種光捲得更狠,波長可以短到只有13.5nm。
誰擁有了這把刀,誰就有機會再往前一步,刻出7nm,甚至,5nm,3nm這樣更先進的晶片。
太好了。那找短光波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要做7nm晶片,就去用EUV啊。
技術問題是解決了。但其他問題來了。
有人卡脖子。
卡脖子
目前,世界上能生產EUV光刻設備的公司,只有一家:荷蘭的ASML。
2018年,中國的中芯國際,拿出了相當於它全年利潤的1.2億歐元,向ASML訂購了中國第一台EUV光刻設備。
一筆大單。
ASML也很高興,連出口許可證,都準備好了。
但是,美國發聲了。聲稱EUV光刻設備中有20%的美國零件,想要出口必須徵求他們的同意。而他們不同意。
一紙禁令。
怎麼辦?用不了可以刻7nm晶片的EUV,就造不出7nm晶片了嗎?
能不能,用只能刻20nm以上晶片的DUV試試?
有希望。
有兩種技術,可以帶來希望:浸沒式微影,多重曝光。
浸沒式光刻
什麼是浸沒式光刻?
很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泡到水裡刻。
已知:你那把「光刀」的波長,越短越好。
又已知:DUV的光波,最短只能短到193nm。
一個刻出更先進晶片的思路,就出現了:能不能把DUV的波長,變得更短?
能,加水。
在晶圓表面和透鏡之間,加上一層超純水,純淨到不含礦物質、顆粒、細菌、微生物等任何雜質,只有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超純水。
然後,讓光在水中發生折射。
193nm的深紫外光,在水中的折射率為1.44,波長可以進一步縮短到134nm。
“刀刃”,就這樣變得更鋒利了。
太聰明了。
這個方法,把DUV光刻設備,從「在空氣裡刻」的乾式時代,直接帶進了「在水中刻」的浸沒式時代。
但是,還不夠。
靠這個方法迭代“刀刃”,你有可能在你班裡提提名次,把製造水平從28nm過程提升到22nm過程,但要一口氣考上清華,搞定7nm過程,還是很難。
怎麼辦?
還可以再加上,另一個方法:多重曝光。
多重曝光
什麼是多重曝光?
也很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多刻幾次。
舉個例子,梳頭。
問:怎麼才能把所有頭髮都梳到,梳得根根分明?
多梳幾下。
有沒有辦法,能高效一點,梳一次就全部梳到位?
難,但也不是不能有。可以去義烏。找老闆訂製新梳子。
一顆頭,有十幾萬根頭髮。要一次全部梳到位,那就造個至少也有十幾萬根梳齒的梳子。
但如果義烏的老闆聽完,說造不出來,或造出來也不能賣你呢?
那就先不追求什麼高效不高效了。還是多梳幾下,先保證能全部梳到位就好。
多重曝光,也是這樣。
如果一張“上海地圖”的線條間隔,太過細密,太難“刻”,那就多刻幾次。
把它拆分成線條間隔更疏朗的三個“圖層”,再做成三張“掩膜版”,一張一張“刻”。最後,不也能套疊成一整張完整的「上海地圖」?
頭髮,可以一遍一遍梳。電路圖,也可以一層一層刻。
所謂的LELE工藝,LFLE工藝,SAPD工藝,本質上都是多重曝光,多刻幾次的方法。
聰明。那要7nm晶片,多曝光幾次不就能搞定了?
理論上能。但實際上,這個辦法有極限。
首先,人家用一張掩膜版,曝光一次。你用三張掩膜版,曝光三次。誰在成本和效率上更有競爭力?
其次,要把全頭梳到位,至少得梳一次,動一下手,把梳子對準到另一個位置梳吧?
可是,一次一次梳時,怎麼保證每次換新位置時,都100%對得準?
一層一層地「刻」時,又怎麼保證最後幾張套疊在一起時,能100%完全吻合?
保證不了。總是會有誤差。
這個誤差值,就是「套刻」。
這次《目錄》裡被很多人劃重點的那個“≤8nm”,對應的,就是套刻的價值。
成本,效率,良率。
晶片的製造,不只一道技術題,還是一道經濟題。除了“能不能做”,也要兼顧“值不值得”。
用DUV光刻設備透過多重曝光製造7nm晶片,或許可以幫忙夠到高一點的地方,但也有代價和天花板。
所以今天,很多資料都認為,綜合考慮下來,就算加上浸沒式光刻和多重曝光,造7nm晶片也幾乎是DUV光刻設備的天花板了。
要繼續往前,製造7nm晶片,甚至更先進的5nm晶片,3nm晶片,還要靠EUV光刻設備。
太難了。要嘛買不到,要嘛劃不來。
那,有沒有一種可能,走「自強不息」的路線,靠自己造出一台EUV光刻機?
嗯,你很有勇氣。
EUV微影機
造出一台EUV光刻機,有多難?
一個朋友給我的答案是:
如果說「用DUV光刻機造出7nm晶片」的難度係數是「過萬重山」,那麼「造出一台EUV光刻機」的難度係數,就是「過萬重珠穆朗瑪峰」。
光刻機
為什麼? EUV光刻機和DUV光刻機,一個字母之差,能有多大差別?
不都是發個光,投個影,再刻點溝壑嗎,還能有多難?
這麼說,也沒錯。那我們就照著這幾個關節,一關一關說。
第一關:“發個光”,能有多難?
DUV的光源,還只是準分子雷射,跟治療近視的雷射手術用的光差不多。
但是,EUV的光源,卻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光。
不存在?那怎麼發?
現有的做法,是靠「毆打」一種金屬:錫,把人家打到發光。
這個不簡單但很粗暴的過程,大概分三步驟:
第一步,從半空中滴下來一顆液體的錫珠。
錫珠要小。小到直徑只有20微米,跟你的1個細胞差不多大。
第二步,用一束高能量激光,不斷轟擊滴下來的錫珠。
動作要快。同一個錫珠至少轟擊兩次,第一次打扁,第二次汽化。
打得它原子電離,發出很氣憤的輻射,發出你想要的那束光。
第三步,持續轟擊,持續發光。
手不能停。要保持每秒鐘至少連續轟擊50000次,才能保證它一直崩潰,一直電離,你一直有光,刻得很穩。
這些,你有能力做到嗎?能做到的話,你就可以進入下一關了。
第二關:“投個影”,有什麼了不起?
波長越短的光,有一個不靠譜的特點:很容易被吸收,還沒投到光阻那裡開始幹活,就已經散得差不多了。
怎麼辦?得靠「鏡子」。
目前的EUV光刻機裡,設了許多“鏡子”,也就是聚焦反射器,來確保EUV的光,能更少被半路吸收,更安全地到達光阻。
這些「鏡子」需要多平整呢?
用技術的話來說:面形精度峰谷值0.12奈米,表面粗糙度20皮米。
翻譯成國語來說:如果把這面「鏡子」放大到地球那麼大,它上面只允許有一根頭髮絲那麼細的凸起。
怪不得有人感慨說,這種“鏡子”,可能是宇宙中最光滑的人造物體了。
現在,就算你能造出這種鏡子,光刻也才剛開始。
第三關:“刻出溝溝壑”,又要越過幾重山?
怎麼才能在這麼極端的精準度下,刻出對應的溝溝壑壑?
除了一把極端鋒利的刀,你還需要有一個極端穩定的工作環境。
以ASML公司的無塵室為例,內部的空氣,需要比外部乾淨1萬倍。
要做到這一點,你至少需要一套每小時能淨化30萬立方公尺的空氣的通風設備。
除了空氣,工作環境裡用的水、光…都需要超潔淨,需要特別處理。
光刻機原理示意
「發個地球上不存在的光」。
「用人類最光滑的鏡子投射個影」。
「在連空氣都要乾淨1萬倍的環境裡刻點溝壑壑」。
這,就是要造出一台和別人現在用的差不多的EUV光刻機,至少要爬的幾座山峰。
天哪。深吸一口氣。
但,還是忍不住想看看,我們今天,爬到哪裡了?
未來
還記得,最開始那行介紹嗎?
現在,再看一遍,你是什麼感覺?
「此次官方宣布的國產光刻機,是一個套刻≤8nm,分辨率65nm,乾式,波長193nm,DUV光刻機。”
這意味著什麼?
“套刻≤8nm”,指的只是一個“梳頭”時的誤差,而不是“可以造出7nm晶片”的水平。
“解析度65nm”,意味著有機會能刻出65nm晶片,不計代價多重曝光的話,或許還能努力夠到28nm晶片。
“乾式”,意味著前方還有一座“浸沒式”的山要爬。
“波長193nm的DUV光刻機”,意味著前方還有一座“波長可以短到13.5nm的EUV光刻機”的珠穆朗瑪峰要翻。
怎麼還有那麼多山?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爬完?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造出7nm製程,乃至更先進,更能和世界水平比肩的國產光刻機,不再被卡脖子?
說法很多。或許,你也聽過一些。比如:
前幾年,有人說,不可能。 “就算把圖紙給他們,也不可能造出來光刻機。”
這幾天,有人說,還很遠。 “可能還要十幾年,因為世界當前最先進的ASML,走完這段路就是花了十幾年。”
但很快,也有人說,不好說。 “ASML花十幾年做出來的背後,有全球幾十個國家的合作,和國內外數千家供應商的配合。”
嗯,聽說過。可是,各有各的說法,那我要怎麼判斷?有沒有,來自更前線的說法?
今年的手機發表會上,華為沒有多說。但9月19日,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華為的另一場大會上,曾簡單說過2句:
1,“中國大陸的晶片製程製造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處於落後,我們要做好長期的算力解決方案。”
2,「華為的策略是從可獲取的製造流程出發,進行系統性的創新與改進」。
那,國家工信部的《目錄》呢?說得更簡單。看標題:
《首台(套)重大技術設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24版)》。
什麼是「重大」?有突破,且很關鍵的。而很關鍵的,往往還會繼續突破。
什麼是「推廣」?很先進,且可量產的。而投入量產的工廠之外,往往還有更先進的實驗室。
那,實驗室之外呢?還有嗎?
前幾天,去墨西哥參訪,看見那裡有許多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建廠;
再前幾天,刷到「華為」的熱搜,排在它下面的那一條是國產大飛機「C919」的量產和交付;
再之前呢?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24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年增10.6%,快於全部投資6.7個百分點……
創新,改進。繼續突破,繼續研究。更多拓展,更多投入。
7nm晶片的故事裡,從不只晶片,和算力,還有科技發展,和競爭博弈。
這是一個百年不遇的大變局。
在這個變局的風浪裡,總有人高喊:輕舟已過萬重山。
確實,從沒有7nm晶片,到擁有7nm晶片。從DUV,到EUV。從一份新文件,到一種新算力。
都很艱難,都有可能。
但是,山外還有山。
7nm的外面,還有5nm,3nm,甚至2nm,1nm…
晶片的外面,還有人工智慧,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
怎麼辦?
輕舟很少回答。它們只是繼續向前航行。
前進,前進。
祝福。
來源:文字/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