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欲「賣身」還剩重要「遺產」 業內人士稱實際價值遠高於市值
英特爾走過60多年的歷史,在新科技巨浪式的衝擊下,這家美國老牌晶片巨頭正在做最後的掙扎。在錯過了歷史上的多個轉型機會後,英特爾的命運可能要掌握在他人的手中。最新消息稱,高通正在洽購英特爾業務。
目前這項傳聞尚未被雙方證實,但已引發業界的廣泛討論。英特爾目前市值不到1000億美元。
以量取勝,仍是資料中心“主力”
研究機構Garter分析師盛陵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不能只看英特爾的股價,股價反映的是利潤,而不是產品的重要性,英特爾太重要了,它的實際價值遠高於市值所反映的價值。
他補充道,英特爾的資料中心和PC業務仍然是互聯網的核心組成部分。 「雖然被英偉達等巨頭追趕,但英特爾仍是資料中心的主力,沒有資料中心,就沒有網路。」盛陵海表示。
他還稱,在涉及重大併購時,反壟斷審查是難以避免的「關卡」。 2017年博通競購高通失敗就因涉嫌壟斷被川普政府叫停;而即便美國批准了,也還需要獲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地區的批准。當年高通收購NXP失敗就是一個案例。
高通是全球最大的手機晶片廠商,而英特爾是全球最大的PC及資料中心伺服器晶片廠商。在業界人士看來,高通如果能「逢低買進」英特爾,將可望推動高通的估值。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收購傳聞正值聯準會剛宣布降息之際。盛陵海認為,收購英特爾背後更大的驅動力是資本逐利。他同時稱,美國半導體產業正處於產業結構調整之際。 「有時做生意不需要很多理由,市場機會來了,資本就會認為有利可圖。」他說。
另一位晶片行業資深人士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英特爾的估值處於低谷,這就好比核心地段的房地產打了對折,錯過了可能就沒有了。”
他分析認為,英特爾的資產仍具有很大價值。 「英特爾可有好東西,例如FPGA、Mobileye、GPU等等,把要的留著,不要的賣掉,好好來個資本運作、還是有希望賺大錢。」上述人士表示。
他補充道,英特爾還持續吃著「蘋果」的紅利,一邊佔有PC市場,另一邊屹立手機大紅海,未來6G和7G也還是要靠它。 「博通過去幾年股價大漲肯定讓高通眼紅,如果能低價收購英特爾,也能推動高通未來的市場成長預期。」他表示。
但他預計,高通可能不會收購英特爾持續虧損的代工業務,因此英特爾的一種選擇是將代工業務出售給更強大的對手,例如台積電。
近年來,英特爾正在不斷精簡業務線,目前的主要業務部門包括客戶端運算事業部(CCG),該事業部涵蓋桌上型電腦和筆記本業務,以及資料中心和人工智慧事業部(DCAI)、網路和邊緣事業部(NEX)和英特爾代工(Intel Foundry)。
從收入來源來看,CCG和DCAI部門仍是英特爾的主要業務,營收貢獻佔去年第四季超過80%。然而,在新一波AI浪潮中,英特爾的這兩大主營業務不但沒有受益,收入反而下降。
以資料中心業務為例,今年第二季度,英特爾DCAI的營收為30.5億美元年減3.5%。市場將其解讀為英特爾成長無望的訊號。
目前,英特爾仍佔據資料中心CPU的主導地位,儘管面臨AMD的競爭。今年第二季度,英特爾控制了全球約76%的資料中心CPU出貨量,AMD的市佔率約24%。而在客戶端PC市場,英特爾佔據了約79% 的市場份額,AMD的市佔率約為21%。
但英特爾近年來始終在“以量取勝”,儘管出貨量達到了AMD的3倍以上,利潤卻遠不如AMD。兩家公司在資料中心CPU業務的營收持平,均為30億美元左右。
英特爾的利潤下滑也成為該公司股票面臨拋售的根本因素。根據該公司最新公佈的季度財報,2024年第二季度,英特爾營收約128億美元,淨虧損年增超過200%。
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 坦言,公司沒有從AI浪潮中充分受益,成本太高,利潤太低。
今年8月,英特爾宣布全球裁員15%,預計將有上萬人離開工作崗位,計畫削減成本100億美元。基辛格最新透露,截至目前,公司裁員計畫已完成約一半。
「英特爾是70歲老人,吃的是PC時代紅利,高通、AMD是40歲的壯年,吃的是手機時代紅利,而英偉達是18歲的青年,展現的是AI時代的可能性。」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評論。
英特爾的頹勢自2021年開始顯現。當年該公司全年營收接近800億美元,隨後以每年下跌100億美元的速度斷崖式下滑。 2023年,英特爾全年營收跌破600億美元,營收銳減三分之一。
代工業務已獨立,誰來接盤?
英特爾近一年來也不斷尋求業務調整。在PC和資料中心兩大核心業務發展遇阻的背景下,英特爾開始大力發展代工業務,儘管這受益於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的補貼利好,但該業務已成為英特爾的「燒錢無底洞」。
英特爾本週稍早表示,正在為其代工業務創建一個獨立實體,這種結構可以使其籌集外部資金。 「代工業務是個無底洞,只能不斷地往裡面投錢,也不一定真的能做出來。」盛陵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截至目前,代工業務是拖累英特爾利潤的主要因素。市場分析數據預估,過去兩年英特爾每年在代工業務上花費約250億美元。
儘管今年第一季度,英特爾的代工部門產生了44億美元的營收,但這些營收主要來自於內部。英特爾今年年初起採用了所謂的「內部代工」模式,即其產品部門和外部客戶將從英特爾內部的獨立部門英特爾代工購買製造和封裝服務。
“英特爾代工部門的收入大部分還是來自給英特爾自己的晶片代工。”盛陵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部分的收入可以理解為’假收入’。”
根據英特爾揭露的數據,2023年,英特爾代工部門虧損約70億美元,今年第一季虧損就達25億美元。
美國已有律所稱,英特爾代工服務的成長和利潤被虛假陳述,並呼籲英特爾投資者加入針對該公司的集體訴訟。
而目前來看,英特爾仍在堅持投資晶片製造項目,並獲得美國政府的大量補貼。
美國政府正在加大對半導體生產的投資。本週早些時候,拜登政府依照《晶片與科學法案》為英特爾提供了高達30億美元的資金。根據該法案,英特爾今年3月獲得政府授予的85億美元的補助以及110億美元的貸款。這也是《晶片與科學法案》給予單一企業最大的補助。
9月16日,英特爾也宣布與亞馬遜雲端運算部門AWS的合作項目,涉及數十億美元訂單。依照合作協議,未來幾年英特爾將為AWS生產基於英特爾18A(1.8奈米)代工製程節點的AI晶片,這是英特爾迄今最先進的晶片製程製程節點,公司希望藉此向台積電的2奈米製程工藝發起挑戰。
英特爾表示,它將在俄亥俄州目前正在建造的工廠進行其最先進的製造,包括用於AWS的人工智慧晶片。 「所有人的目光都將集中在我們身上,」基辛格說道,「我們需要為每一寸土地而戰,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好地執行。因為這是平息批評者的唯一方法,而且我們知道自己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
但業界廣泛認為英特爾的IDM模式是「代價昂貴的戰略錯誤」。所謂的IDM模式,就是企業不僅自己設計晶片,還自己生產晶片。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分析稱,英特爾一直以來拒絕接受半導體產業的新分工,因此走到今天的虧損地步。
按照英特爾的計劃,明年將繼續在晶圓廠投資超過200億美元。但糟糕的財務表現和融資環境,可能會直接影響英特爾後續投資能力,等待接盤可能是該公司面臨的選項之一。
「我們仍然不知道英特爾是否真的能夠以商業上可行的方式製造出尖端晶片,我們也還不知道《晶片與科學法案》的支出是否會醞釀出一個充滿活力且尖端的美國半導體產業。」卡托研究所分析稱。
晶圓廠建置成本極高。有機構估算,建造一座月產量在5萬片晶圓的2nm工廠所需的成本約為280億美元,同樣產能的3nm工廠的成本約為200億美元。
盛陵海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先進工藝的IDM很難做,這並不是投入多少資金就能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