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挖回的月背土壤成分官方揭秘填補月背研究歷史空白
根據央視新聞報道,今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李春來、中國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楊孟飛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嫦娥六號返回樣品的首篇研究論文,闡述了返回樣本的物理、礦物和地球化學特徵。
論文中指出了嫦娥六號回傳樣品具有較低密度,顯示其結構較為鬆散,孔隙率較高。顆粒分析顯示,月壤的粒徑呈現雙峰式分佈,暗示樣本可能經歷了不同物源的混合作用。
與嫦娥五號樣本相比,此次樣本中斜長石含量明顯增加,而橄欖石含量顯著減少,顯示該區域的月壤明顯受到了非玄武質物質的影響。
此外,嫦娥六號採集的岩屑碎片主要由玄武岩、角礫岩、黏結岩、淺色岩石和玻璃質物質組成。其中,玄武岩碎片佔總量的30%~40%,其礦物以輝石、斜長石和鈦鐵礦為主,橄欖石含量極低。
角礫岩和黏結岩由玄武岩碎屑、玻璃珠、玻璃碎片以及少量的斜長岩和蘇長岩等淺色岩石碎屑物質構成,進一步揭示了樣本來源的複雜性。
礦物分析顯示,嫦娥六號月壤樣本的主要物相組成為斜長石(32.6%)、輝石(33.3%)和玻璃(29.4%),其中玻璃含量接近阿波羅樣本的下限。此外,樣品中還檢測到少量的斜方輝石,暗示了非玄武質物質的存在。
地球化學分析進一步揭示,嫦娥六號樣本中的鋁氧化物(Al₂O₃)和鈣氧化物(CaO)含量較高,而鐵氧化物(FeO)含量相對較低,這與月海玄武岩和斜長岩混合物的特徵一致。此外,樣本中的釷(Th)、鈾(U)和鉀(K)等微量元素含量顯著低於KREEP玄武岩,與位於月球正面風暴洋克里普地體中的阿波羅任務和嫦娥五號任務的樣品表現出了巨大差異。
據了解,人類在探索月球的浩瀚征途中,曾先後通過6次Apollo任務、3次Luna任務和1次嫦娥五號任務,從月球表面帶回380餘公斤樣品,但這些樣品均來自月球正面。
而嫦娥六號是人類首次從月背採樣返回,帶回1935.3克珍貴樣品,採樣點位於SPA盆地內部阿波羅撞擊坑邊緣,該區域月殼極薄,有望揭露月球背面早期撞擊盆地的原始物質。
嫦娥六號帶回的月球背面樣本不僅填補了月球背面研究的歷史空白,也為我們研究月球早期演化、背面火山活動和撞擊歷史提供了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