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可能曾經有一個像土星一樣的星環它造成了混亂
土星環是人盡皆知的,但新的證據表明,地球可能曾經也有過自己的環。這個星環會為地球表面帶來混亂。我們知道,地球在其一生中經歷了許多不同的階段。在早期,它被岩漿海洋覆蓋,後來有一段時間它是一個巨大的雪球。在數億年的時間裡,地塊破裂、漂移,又重新組合在一起。但是,它曾經有過一個環的時期卻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想法。
澳洲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假設,大約在4.66 億年前,地球周圍形成了一個岩石環,並持續了數千萬年。這結論是經過嚴格的地質探測工作得出的。
大約在那個時期,也就是所謂的奧陶紀時期,地球上的撞擊坑似乎增加。研究團隊繪製了這段期間21 個已知撞擊坑的位置圖,並利用構造板塊運動模型將它們追溯到撞擊發生時的位置。
耐人尋味的是,它們似乎都發生在赤道30 度範圍內。正常情況下,它們應該完全隨機地撞擊在世界各地。這是一個奇怪的發現,但有可能是取樣錯誤。
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員隨後計算了當時有多少大陸表面能夠如此長久地保留隕石坑。他們重點研究了穩定的、未受干擾的地殼部分,這些部分可以追溯到奧陶紀中期以前,但不包括被掩埋、侵蝕或受構造活動影響的區域。在澳洲西部、非洲以及北美和歐洲的部分地區發現了最佳結果。
研究小組隨後使用相同的構造模型進行時間倒退,以找到奧陶紀時地球上這些黃金地段的位置。結果發現,只有30% 的合適陸地位於赤道附近。研究小組說,所有21個隕石坑都撞擊在這少數陸地上是一種統計上的異常現象。
是什麼原因導致大量隕石集中在赤道附近呢?如果地球在大約4.66 億年前捕獲了一顆路過的小行星,它可能會將其撕成碎片並形成一個環。然後,這些碎片會在幾千萬年內傾瀉到地球上,集中在赤道上。
環理論還可以解釋當時的其他一些謎團。這些隕石坑中的隕石碎片顯示,在墜落到地球之前,它們在太空中停留的時間並不長,這與不久前一顆大小行星碎裂成環的物質相吻合。
大約2000萬年後,地球進入希爾南冰河時期,氣溫驟降到過去5億年來的最低點。由於地球相對於太陽的傾斜度,赤道周圍的光環會遮住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可能導致全球變冷。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安迪-湯姆金斯教授說:”環系統可能影響全球氣溫的觀點為我們了解地外事件如何影響地球氣候增加了新的複雜性。”
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想法,它甚至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星環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在其生命週期中多次經歷的一個階段。畢竟,土星環可能只有1000 萬年的歷史–這意味著地球在這個案例中是潮流的引領者–而它們可能再過1 億年就會消失。火星目前也在撕裂它的一顆衛星,這可能會在2,000 萬到4,000 萬年後形成一個新的星環。
下一步,研究團隊計劃模擬小行星如何碎裂並形成星環,以及星環如何隨時間演變。隨後的工作將嘗試模擬星環可能對氣候產生的影響。
這項研究發表在《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雜誌。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