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年市值跌96%:「電驢界的愛馬仕」為何落後了?
「內捲」的風,還是吹到了電動自行車產業。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超4億輛,市場趨於飽和,競爭日益激烈。各大車企,捲顏值、卷高端、卷設計,讓智慧化、鋰電池等高階車型上才有配置,成為普通車型的「標配」。 「內捲」之下,靠智慧高端起家、有「電驢界愛馬仕」之稱的小牛電動,漸漸掉隊了。短短3年市值跌去96%,虧損2.7億,小牛電動未來何去何從?
“電驢界愛馬仕”
小牛電動,創立之初,便自備光環。
這一光環,很大程度來自創業團隊。
小牛電動的創始人李一男,少年得志,聲名顯赫。
15歲考上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畢業後加入華為,2年後即被提拔為華為總工程師,27歲晉升為華為常務副總裁,年紀輕輕便身居高位。
李一男深得任正非的賞識與愛,一度被認為是任正非的接班人。
後因理念不同,李一男「出走」華為,創辦港灣網路。
頗具戲劇性的是,港灣網絡又被華為收購,李一男重回華為。
港灣網路時期的李一男(右二)
兩年後,李一男再次離開華為,先後入職百度擔任百度CTO、中國移動擔任12580的CEO。
2011年8月,李一男以合夥人的身分加盟金沙江創投基金,完成了從職業經理人到投資人的轉變。
2014年底,李一男重返創業者角色。
這一年,他創辦北京牛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即小牛電動),宣稱「我已經45歲了,這是我最後一次創業」。
除了李一男,小牛電動的核心團隊主要來自BMW、Intel、微軟、華為、麥肯錫、KKR等全球公司。
如此豪華的創業團隊,打造的電動自行車也非常吸引眼球。
2015年6月1日,小牛電動發表首款電動車產品-小牛電動車N1。
小牛電動車N1
6月30日,小牛電動N1在京東眾籌結束,創造了京東眾籌史上的三項第一:
眾籌金額7,202萬元,史上最大;眾籌線上銷售1.6萬台,史上最高;3小時40分打破眾籌紀錄,史上最快。
在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超4億輛,是再平常不過的旅遊工具。
小牛電動車有何獨特之處,一發布就吸引目光?
在正解局看來,小牛電動打出了三張牌。
第一張牌是科技。
彼時,大部分電動自行車用的還是鉛酸電池,小牛電動使用的則是與特斯拉同款的松下18650三元鋰電池,配上電池管理系統,續航能力更強,使用壽命更長。
小牛電動也將智慧車機系統引入電動自行車,可透過APP查看車況,配備定位系統、異動警報等功能。
第二張牌是設計。
小牛電動自行車的設計,也很出挑。
一方面,注重顏值,外觀設計簡潔大方,極具辨識度。另一方面,強調實用,有手機安裝支架、USB充電口和掛鉤等人性化設計。
第三張牌是文化。
小牛電動N1發表會選在北京751D.Park時尚設計廣場的大罐裡舉辦,創始人李一男身穿牛仔褲、運動鞋,不禁讓人想起了雷軍發布小米手機的場景。
小牛電動N1發表會
事實上,小牛電動的品牌建立與粉絲文化,深諳小米精髓。
小牛電動在產品研發中就躬身聽取用戶的意見,產品定型後還在接受粉絲回饋,持續修改。李一男也親自在微博上與粉絲溝通。
小牛電動也在各大城市建立了粉絲俱樂部,拉近了與使用者的距離,也累積了良好的使用者口碑。
複盤來看,小牛電動是在用做手機的思維做電動自行車。
今天,手機、汽車、電動自行車等發表會太多了,消費者早已見怪不怪。
但在9年前,小牛電動豐富的科技元素、出色的設計、獨特的品牌文化,就像是向同質化的電動自行車天空放了一顆煙火。
震動了同行,也驚艷了消費者。
雖然小牛電動車的成本高、售價貴,但使用者體驗高人一籌,迅速俘虜了一大批消費者。
小牛電動的高端化形象立住了,被譽為「電驢界愛馬仕」。
由盛而衰
小牛電動開闢了高端智慧電動自行車的賽道,收穫了一大批擁躉。
銷量攀升速度很快,2016年,賣掉了8萬輛;2017年,翻倍增長到了19萬輛;2018年又猛增至34萬輛。
創立僅4年,小牛電動就登陸了美國納斯達克。
小牛電動上市
隨後的3年,小牛電動延續了迅猛的成長動能。
2021年,小牛電動銷量超過了10萬輛,股價創下了53.38美元新高,市值突破40億美元。
意外的是,小牛電動出道即巔峰,巔峰過後開始走下坡了。
最新的數據顯示,小牛電動的股價只有1.82美元,相較於2018年10月上市時的發行價9美元/股已下跌超80%,市值較最高值跌去了96%。
股價下跌的背後,是小牛電動的銷售量正在下滑。
2021年銷量突破百萬後,2022年下滑至83萬輛,2023年又跌至71萬,較2021年大降30%。
小牛電動歷年銷量
是因為電動自行車產業都在萎縮嗎?
從整個產業來看,我國電動自行車2021年銷量為3,400萬輛,2021年為4,400萬輛,2022年為5,000萬輛,2023年為5,500萬輛,仍處於上升期。
從業界標竿看,龍頭老大雅迪電動車2021年銷量為1386萬輛,2022年銷量為1401萬輛,2023年銷量為1650萬輛,維持較高的成長速度。
這表明,小牛電動的銷售增速,低於市場行情。
關於銷售量下滑,小牛電動給出的一個理由是,電池成本佔比約為40%,對鋰電池價格上漲帶來很大的壓力。
這一解釋,也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因為小牛電動的競爭對手九號電動車,也以鋰電為特色,銷量不降反增。
九號電動車2023年的銷量為147萬輛,比2021年成長了2倍。
對比之下,小牛電動的衰退,就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了。
今年年初,小牛電動將全年銷售目標定為100萬輛至120萬輛。
最新的財報顯示,小牛電動第一季銷量為12.9萬輛,第二季銷量為25.6萬輛,合計38.5萬輛。
雖然較去年有大幅成長,但要完成全年銷售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吊詭的是,小牛電動好不容易將銷量拉上來,又陷入增收不增利「窘境」。
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小牛電動實現營收約9.41億元,年增13.5%;淨虧損2,490萬元,較上年同期190萬元的淨虧損額擴大了10餘倍。
小牛電動財報
小牛電動去年虧損2.7億元,今年的財報可能也不會太好看。
腹背受敵
短短3年,市值跌去96%,虧損2.7億,小牛電動怎麼了?
正解局認為,因為小牛電動的核心競爭力被削弱了。
前面我們分析到,小牛電動的核心競爭力是豐富的科技元素、出色的設計和獨特的品牌文化,讓其在同行中“鶴立雞群”,俘獲了一大批消費者。
但隨著時間推移,其他電動自行車企業開始追趕,慢慢縮小了與小牛電動的差距。
電動自行車業者4000元以上及以下產品的銷售對比
目前,電動自行車企業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雅迪、愛瑪、綠源這樣的傳統車企,起步早、市佔率大、銷售量高。
一類是小牛電動、九號這樣的新勢力,入行晚、自備網路科技元素、強調科技感。
小牛電動面臨的競爭局面,可以說是腹背受敵。
一方面,以雅迪為首的傳統車企,快速切入智慧鋰電賽道。
2020年,雅迪推出冠能係列,主打超長續航力、強勁動力、智慧科技、時尚外觀及優質保固服務。
上市至今,全球累計銷售量已經超過了2000萬輛。
雅迪發布冠能6代
另一方面,同為新勢力的九號,後來居上,直接硬拼。
九號入局電動自行車要晚於小牛,但在科技與設計上並不遜色。
更重要的是,九號的車型更多、產品更豐富,除了鋰電還有鉛酸電池產品,價格也更便宜。
2023年,九號電動車的銷量為147萬輛,比小牛電動整整多了76萬輛。
也就是說,小牛電動主打的智慧鋰電「差異化」策略,逐漸被產業「同質化」了。
當小牛獨有的“超配”變成了同行都有的“標配”,消費者的選擇面就多了。
產業「內捲」嚴重,小牛電動的核心競爭力,被相對削弱了。
築牢護城河
出道即巔峰,小牛電動盛極而衰,不禁讓人唏噓,也為企業帶來了一個警示:
企業發展,要鍛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更要築牢護城河。
核心競爭力與護城河關係,巴菲特解釋得比較清楚。
在巴菲特看來,護城河是企業維持核心競爭力的能力大小。
對一家企業來說,如果核心競爭力是“城”,那麼,護城河就是保護“城”不被競爭對手攻破的“壁壘”。
顯而易見,小牛電動建好了“城”,但很快就被競爭對手“偷家”了,競爭優勢就削弱了。
智慧電動車品牌知名度調查
那麼,小牛電動該如何築牢護城河呢?
《巴菲特的護城河》一書,闡述了四大護城河:
無形資產:如強大的品牌、專利技術和智慧財產權等,這些無形資產讓企業能夠出售競爭對手無法效仿的產品或服務。
成本優勢:透過規模經濟和高國產化水準控制製造成本,使得新進業者難以在利潤空間上與之競爭。
客戶黏性:高昂的用戶轉移成本成為其他競爭對手爭奪客戶的障礙。
網路效應: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增加,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也會增加,形成正向回饋循環。
區位優勢:某些產業龍頭企業的地理位置帶來的壟斷地位也是護城河的一部分。
目前來看,與電動自行車產業強相關的,是無形資產和成本優勢。
在正解局看來,小牛電動應該執行成本優先、規模優先策略。
小牛電動必須壓減成本,降低定價,做大規模。
在許多人看來,這似乎有損小牛電動先前所建立的高端智慧品牌形象。
品牌與成本,這是一次不得已的取捨。
護城河築牢,破損的城市還可以修復;護城河被攻破,再堅固的城也岌岌可危。
河失城存,河城皆失;河存城失,河城皆存。
從業界大勢來看,新國標實施後,我國電動自行車品牌已從10年前的約2,000家逐步縮減至目前的約300家。
隨著產業規範的不斷強化,電動自行車產業或將再次迎來洗牌,競爭力弱、規模小的品牌將被市場淘汰。
情勢逼人,如果一味地固守所謂的高端形象,卻忽略銷量下滑的殘酷事實,無異於坐以待斃。
小牛電動要做的,是脫下“愛馬仕”的“長衫”,先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