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發現距今7500萬年的長腳恐龍化石
里斯本大學科學學院多姆-路易斯研究所(CIÊNCIAS)的葡萄牙古生物學家佩德羅-莫喬(Pedro Mocho)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描述了7500 萬年前生活在西班牙昆卡的一種新的蜥腳類恐龍Qunkasaura pintiquiniestra。從而揭示了白堊紀晚期歐洲恐龍的多樣性
Pedro Mocho 和他的團隊在西班牙發現了一個新的蜥腳類物種Qunkasaura pintiquiniestra。該物種是在一個重要的上白堊世化石群中發現的,它有助於說明歐洲晚白堊世恐龍動物群的多樣性,揭示了獨特的進化特徵(Qunkasaura pintiquiniestra 的生命形態重建)。
該物種被命名為Qunkasaura pintiquiniestra,發現於Lo Hueco化石遺址,這是2007年馬德里-萊萬特高速列車(AVE)軌道安裝期間發現的巨大礦床。迄今此處已收集了12,000 多件化石,成為歐洲上白堊紀最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收藏之一。
在國家計畫和卡斯蒂利亞-拉曼恰社區委員會(Junta de Comunidades de Castilla-La Mancha)的支持下,我們對這些藏品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研究,從而加深了對晚白堊世歐洲西南部生態系的了解,並為科學鑑定了一些新物種。
2007 年發掘Qunkasaura 時Lo Hueco 遺址的全貌。資料來源:GBE-UNED
透過這項標本的研究,考古人員首次發現在同一化石地點存在兩個不同的鹽龍科。其中一個族群稱為細長龍亞科(Lirainosaurinae),在伊比利亞地區比較有名,其特徵是在島嶼生態系中演化而來的中小型物種。在晚白堊世,歐洲是一個由多個島嶼組成的巨大群島。
然而,Qunkasaura 屬於另一類長腳類恐龍,在伊比利半島的代表是7,300 萬年前的中大型物種。 CIÊNCIAS 的古生物學家佩德羅-莫喬(Pedro Mocho)解釋說:”這向我們表明,這一品係到達伊比利亞半島的時間比其他恐龍群要晚得多。”
Qunkasaura骨骼的三維重建圖。資料來源:GBE-UNED
Lo Hueco化石記錄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有大量大型劍龍的部分骨骼,這在歐洲其他地區是罕見的。 Qunkasaura pintiquiniestra是歐洲發現的最完整的長腳類恐龍骨骼之一,包括頸椎、背椎和尾椎、部分骨盆腰和四肢。
它們獨特的形態,尤其是尾椎骨,讓人們對伊比利半島的非鳥類恐龍有了新的認識。
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古生物博物館展出的Qunkasaura pintiquiniestra 的骨骼殘骸。資料來源:GBE-UNED
這項最近發表在《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的研究將Qunkasaura確定為Opisthocoelicaudine後凹尾龍屬的一個代表,該類出現在北半球(勞拉西亞)。另一方面,歐洲西南部的大多數晚白堊紀的蜥腳類動物,包括先前在LoHueco描述的Lohuecotitan pandafilandi,都屬於細長龍亞科,這是歐洲大陸獨有的一類蜥腳類動物。
這項研究表明,Lo Hueco是目前已知兩個類群共存的唯一地方,並提出了一個新的類群,稱為Lohuecosauria,其中包括兩個類群的代表。 Lo Hueco的恐龍可能起源於南部大陸(岡瓦納),然後擴散到全球。
Qunkasaura 與晚白堊紀一些最重要的長腳類動物的關係,以及Qunkasaura pintiquiniestra 生命形式的重建。資料來源:José Antonio Peñas Artero, GBE-UNED, FCUL
Qunkasaura pintiquiniestra這個名字是由Lo Hueco 遺址附近的幾個地理和文化典故組成的。 “Qunka”指的是昆卡和富恩特斯地區最古老的地名詞源,”Saura”指的是拉丁語saurus(蜥蜴)的陰性,同時也是對畫家安東尼奧-紹拉(Antonio Saura)的敬意,而”pintiquiniestra”指的是塞萬提斯的小說《唐吉訶德-德拉曼恰》中提到的巨人”Pintiquiniestra女王”。
昆卡索拉部分遺蹟的修復過程。資料來源:GBE-UNED
莫喬總結說:”幸運的是,Lo Hueco礦床還保存了幾具有待確定的蜥腳類恐龍骨骼,它們可能對應新的物種,這將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些動物是如何進化的。”
這項研究是伊比利亞半島中部恐龍生態系研究的一部分。 Qunkasaura的部分骨骼已在昆卡(西班牙)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古生物博物館展出。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