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分拆、出售、停工,蒙眼狂奔的英特爾還沒見到曙光
前方究竟是峰迴路轉,再現輝煌,還是持續沉淪,繼續下滑,英特爾都已經沒有退路了。就算要分拆業務,變賣資產,現在的他們也只有硬著頭皮,將艱難的轉型之路進行到底。
即將宣布戰略整改
根據美國權威媒體報道,在本月中旬的英特爾董事會會議上,英特爾CEO基辛格(Pat Gelsinger)計劃提出系列重大整改舉措,可能考慮的選擇包括:分拆芯片製造業務,暫停部分工廠項目,出售非核心業務。受這項消息提振,英特爾股價在上週五終於止跌回升。
對這家曾經是矽谷旗幟的晶片巨頭來說,要靠被迫出售資產和爛尾項目來籌措和節省資金,無疑是近六十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尷尬。但這諸多重大整改措施,都是為了籌集和節省寶貴的資金,投入基辛格的IDM 2.0策略,繼續推動英特爾的轉型之路。
上個月公佈的第二季財報顯示,英特爾當季營收、獲利以及業績展望全面低於市場預期。基辛格承認英特爾尚未從AI大潮充分受益。為了推進業務扭轉計劃,他宣布全球裁員15%(約1.6萬人會因此離開),暫停派發股息,並計劃在2025年削減100億美元的成本。
受這項慘淡財報拖累,英特爾股價當天盤後就暴跌了近三成。今年以來英特爾股價下跌了60%,是道瓊指數和費城半導體指數表現最差的成分股。在其他晶片公司借AI風口扶搖直上的時候,昔日的晶片巨頭市值已經縮水到不到830億美元,甚至回到了金融危機之後的低谷。
由於業績持續低迷,股價不斷下滑,英特爾董事會和基辛格面臨沉重的壓力。上週英特爾董事會已經聘請了摩根士丹利擔任策略顧問,商議制定防禦措施,以應對可能活躍投資者逼宮局面。
英特爾董事會對這一幕並不陌生,四年前他們就曾經找過摩根士丹利,但最終仍然在機構投資者的施壓下,被迫撤換了CFO背景出身的CEO斯萬(Bob Swan) ,從VWare請回基辛格領導公司。當時推動英特爾換帥的機構投資人是對沖基金Third Point。
或被踢出道瓊斯指數
2021年,士氣低落的英特爾請回了曾經在英特爾效力三十年時間的基辛格,希望他能給英特爾重新註入久違的工程師文化,給這家技術起家的芯片巨頭帶回技術自信,幫助英特爾重回業界巔峰。
基辛格回歸之後,給英特爾提出的扭轉之路是IDM 2.0轉型策略。他雄心勃勃地計劃未來十年總計投入千億美元,在美國、德國和愛爾蘭等地興建8座晶片工廠,採用業界最新製程工藝,重振英特爾在晶片領域的技術優勢,並在2030年成為全球僅次於台積電的第二大晶片代工廠商。
但基辛格上任三年半後,英特爾的境況並沒有有效好轉,財務表現和股價走勢甚至更糟。去年英特爾營收比起2020年足足減少了240億美元,目前的股價甚至不到830億美元。
更尷尬的是,在英特爾市值持續縮水之際,原本只能仰望英特爾的諸多晶片小弟們卻登上了AI的風口,業績市值股價持續攀升。英偉達、博通、AMD、高通,每一個現在都是風生水起,市值是英特爾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眼下正是英特爾青黃不接的時刻,連續不斷的負面消息讓投資人信心低迷。本週傳出消息,道瓊工業指數即將剔除英特爾,以英偉達取代。雖然這並不影響英特爾的業績,但卻是對公司聲譽的巨大打擊。英特爾股價週二因此再度大跌9%。
英特爾股價已經較2020年初的峰值縮水了2,100億美元,今年以來更是下跌了近六成,成為道瓊指數表現最差的成分股。英特爾和波音兩大巨頭的慘淡,是近期道瓊指數下跌的兩大關鍵因素。此外,英特爾的股價低迷,也拖累了費城半導體指數。
作為美國股市歷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指數,道瓊斯指數包括了來自許多行業的30支成分股,每一家都是各自行業的代表性企業。道瓊指數也很少調整成份股,但每一次調整都是里程碑時刻,例如2015年用蘋果取代了電信巨頭AT&T,今年年初用亞馬遜取代了連鎖藥局Walgreens。
英特爾和微軟當初是作為PC時代的兩大巨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進入道瓊斯指數的。如今微軟仍是無可爭議的產業巨頭,市值超過3兆美元,英特爾卻已經如明日黃花,面臨被踢出道瓊指數的羞辱。
等不及上市直接出售
面臨投資人的質疑與不滿,甚至是股東集體訴訟,英特爾CEO基辛格必須拿出新的舉措,提振外界對英特爾前景的信心。他在上週四的德意志銀行會議上表示,英特爾計劃專注於業務扭轉計畫的第二階段。
看起來基辛格認為,目前的大幅裁員和削減成本還不足以為公司帶來顯著提振,陷入低谷的英特爾需要更為激進的變革舉措,以聚集寶貴資金與資源推進IDM 2.0策略。
其中,最現實的舉措就是出售Altera業務。 2015年,英特爾斥資167億美元收購了FPGA(可程式陣列邏輯)晶片領域的市場第二公司Altera,希望加強在資料中心處理器領域的競爭力。但在今年年初,英特爾已經將Altera分拆為獨立營運實體,並計畫未來進行IPO發行。
Mobileye分拆上市之後的境況,或許讓基辛格決定直接販售Altera套現。 2021年12月,基辛格宣布分拆先前旗下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業務Mobileye。隔年10月底,Mobileye再次登陸美國股市,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市值達230億美元。
總部位於以色列的Mobileye是高級輔助駕駛(ADAS)解決方案提供商,曾經是特斯拉Autopilot的技術合作夥伴,並在紐交所成功上市,直至2017年作價153億美元出售給英特爾。那些年還在巔峰的英特爾,在時任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的帶領進行了一筆又一筆天價收購。
分拆之後的Mobileye近況同樣不佳。該公司上月公佈的第二季營收年減3%,低於市場預期。此外,由於市場需求疲軟,Mobileye也下調了全年營收與利潤預期。受諸多利空因素拖累,Mobileye今年以來的股價下跌了67%,目前市值只剩下了110億美元。
Mobileye低迷的股價也損害了英特爾繼續拋售持股套現的能力。去年英特爾透過拋售Mobileye持股套現了15億美元。目前英特爾持有Mobileye 88%的股份。以目前市值估算,英特爾所持股份僅價值97億美元。
看起來,英特爾要嘛等不及Altera上市籌資,要嘛對後者目前低迷的業績失去了信心,認定選擇出售直接變現或許是更實際的選擇。受市場需求拖累,今年第一季Altera營收年比大幅下滑了58%,不過FPGA市場的另一家公司賽靈思(Xilinx,已被AMD收購)同樣業績不佳,同期營收下滑了46%。
矽谷已經傳出消息,Marvell和AMD將會是收購Altera的最有可能買家。 AMD的市值超過2300億美元,是英特爾的將近三倍,收購能力並不是問題,但考慮到AMD已經收購了賽靈思,再吞下Altera可能會面臨著反壟斷的監管問題,正在AI處理器晶片領域積極拓展的Marvell或許是更合理的收購者。
德國工廠項目可能爛尾
分拆晶片代工業務也是英特爾在去年就提到的計畫舉措。晶片代工業務分拆後將自負盈虧。去年英特爾晶片代工業務虧損了超過70億美元,過去幾年投入了數百億美元興建項目,卻還沒有帶來實際營收。基辛格承認,可能需要2027年才能真正做到盈虧相抵。
英特爾可能考慮的另一個現實舉措是放棄一個晶片工廠項目,以節省資金。晶片領域需要天價投資。據英特爾預計,一座極紫外光刻(EUV)先進製程的晶片工廠的投資就需要至少250億美元,而下一代高數值孔徑極紫外光刻(High NA EUV)晶片工廠的投資更是需要300億美元。
由於財務狀況惡化,英特爾今年的資本支出已削減了17%,至210億美元,遠低於該行業巨頭台積電的300億美元。在這樣的情況下,基辛格已經不太可能按照原計劃全面推進多家晶片工廠的建設,他必須做出取捨。
最有可能被擱置的項目顯然是德國馬格德堡晶片工廠。去年6月英特爾與德國政府簽訂意向書,計畫在馬格德堡投資300億美元興建晶片工廠,創造3,000個工作機會。由於德國工廠還沒有全面開工建設,爛尾不會為英特爾帶來重大損失,唯一失望的或許是已經投入數百萬美元進行基礎建設的地方政府。
愛爾蘭工廠是不可能放棄的。這個工廠已經投產,是目前歐洲唯一採用EUV極紫光刻技術的大型晶片工廠,生產Intel 4和Intel 3兩個製程節點的晶片。英特爾已經將愛爾蘭的晶片工廠Fab 34的一半股價出售給了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籌集110億美元的資金。
美國工廠計畫更是英特爾的立命之本,牽涉到太多的政治利益。在上個月英特爾發布慘淡財報和大幅裁員之後,美國參議院還專門致函基辛格,詢問英特爾是否能夠繼續推進美國晶片工廠項目,以及是否會影響相關就業職位。參議院特別提到,英特爾已經拿了美國政府近200億美元的補助和貸款。
2022年美國政府透過《晶片法案》計畫投入超過390億美元,鼓勵晶片公司在美國組成晶片工廠,重建美國在晶片製造業的領先地位,並將晶片安全視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之一。
英特爾是這項法案的主要推動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基辛格成功地將英特爾與美國政府綁在一起,成為美國晶片戰略的最大合作公司。換句話說,美國政府絕對不會坐視英特爾的IDM 2.0戰略失敗,也意味著美國政府的失敗。
今年年初,美國商務部與英特爾達成了豐厚的補貼協議。英特爾不僅得到了高達85億美元的直接補助,還有110億美元的低利率貸款。為了得到這豐厚的補貼,英特爾雄心勃勃地承諾,未來五年要在美國投入10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俄亥俄州以及俄勒岡州投資新建晶片工廠以及擴大現有產能,創造1萬個製造業工作和2萬個建築業職位。
晶片製程製程面臨質疑
當初基辛格提出IDM 2.0策略時,詳細列初了「四年五個節點」的晶片技術規劃,即在四年內完成Intel 7、Intel 4、Intel 3、Intel 20A和Intel 18A五個過程製程節點的開發,並在2025年重新獲得產業技術優勢。基辛格也表示,要在2025年從台積電搶下訂單。
按照目前的規劃,Intel 20A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而18A將在2025年量產。但這只是基辛格的規劃,目前英特爾代工業務甚至還沒有排到全球前十,沒有帶來真正的營收回報。如果18A製程製程出現問題或被迫延期,英特爾的晶片代工前景就可能遭受全面質疑。
就在今天,英特爾宣布不會在Arrow Lake消費級處理器系列使用Intel 20A節點製程。所有Arrow Lake晶片的零件都將使用台積電等外部合作夥伴的技術生產,英特爾只負責將外部生產的晶片零件封裝到最終處理器上。
英特爾CFO辛瑟(Dave Zinsser)在紐約舉行的花旗銀行全球TMT會議上表示,為了節省資本支出與投入,英特爾決定跳過20A節點的產品化過程,這樣可以省下5億美元。
在去年的英特爾創新日活動上,英特爾展示了Arrow Lake處理器,向外界展示20A過程工藝,這是英特爾在PC業務的核心處理器,計劃在今年正式上市。當時就有傳言英特爾只會將20A製程用於Arrow Lake的部分產品,但現在看起來英特爾會直接跳過20A製程。
而今年上半年英特爾發布的Lanar Lake處理器,已經宣布會使用3奈米製程的台積電代工。基辛格尷尬承認,之所以把自己的核心產品交給台積電,是因為後者有更好的技術。但他承諾,下一代的Panther Lake將由英特爾自己的18A製程生產,屆時外部將看到英特爾晶圓廠的真正實力。
看起來,英特爾IDM 2.0戰略的成敗幾乎完全押在了18A製程上。英特爾技術研發副總裁舍爾(Ben Sell)本週對外宣布,18A製程的晶圓缺陷密度D0已經降到了0.40以下。基辛格以此強調,目前有意尋找英特爾18A工藝代工的興趣客戶正在增加。
D0是晶片量產的關鍵指標,低於0.50就代表可以準備量產。台積電N5製程在量產之前的D0指標是0.33,在量產的時候降低到了0.10。未來英特爾的Panther Lake和Clearwater Forest會成為18A的首批使用者。
然而,本週傳出的另一則消息則給英特爾的18A前景蒙上了陰影。身為英特爾努力爭取的重要客戶,晶片巨頭博通已經拿到了英特爾18A製程的晶圓,他們過去幾個月一直在進行測試。但經過工程人員的檢測後,但博通認定英特爾的18A過程還達不到規模量產的水平。
雖然不像英偉達那麼顯赫,博通也是AI時代的重要受益者,目前市值接近7,200億美元。這主要是因為亞馬遜、Google等網路巨頭的AI資料中心都離不開他們的網路介面晶片。摩根大通預計,博通今年的AI網路介面晶片銷售額將達到110億-120億美元,比去年的40億美元成長超過兩倍。
博通並沒有正式成為英特爾晶片代工業務的客戶,他們目前還是依靠台積電製造晶片。此次博通對英特爾18A製程技術的失望,不僅會讓英特爾失去一個重大的潛在客戶,更可能會影響到其他晶片廠商尋求英特爾合作的興趣和信心。
先前日本科技巨頭軟銀也放棄了與英特爾的晶片代工合作。軟銀原本計劃投資千億美元打造新的AI晶片,也與英特爾達成了代工協議。但據報道,出於對英特爾晶片業務量產規模和性能的擔憂,軟銀最終決定還是放棄合作,轉向業績最可靠的代工廠商台積電。
轉型挑戰比格魯夫更艱鉅
英特爾的業務扭轉與策略轉型,無疑是科技業最值得關注的挑戰。這家開創PC時代、登上業界巔峰的晶片巨頭,在過去十多年時間接連錯過了移動設備和人工智慧等諸多科技浪潮,在晶片製程工藝技術上全面落後於行業巨頭台積電,因此在PC和資料中心處理器領域遭遇競爭對手不斷衝擊。
基辛格曾經跟隨英特爾傳奇CEO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果斷放棄記憶體晶片業務,轉向微處理器業務,從而開創了輝煌的PC時代。他本人就是80486微處理器的主架構師。
但這一次,基辛格面臨比格魯夫當年更艱鉅的任務。三年半時間過去了,儘管已經為IDM 2.0戰略投入了超過600億美元,但他的轉型計劃依然沒有見到曙光,還需要繼續投入數百億美元才能帶來真正回報。市場已經逐漸失去了耐心。
「我們尊重市場對我們的懷疑態度。我們相信自己能夠應對挑戰。」基辛格在參加活動時這樣回應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