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方案設想公佈:伴飛+撞擊+伴飛
在9月5日召開的第二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中國深空探測實驗室發布了中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計畫與國際合作構想。中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計畫選用「伴飛+撞擊+伴飛」模式,當撞擊器對目標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時,偵測器對撞擊過程進行全程觀測,並在撞擊後繼續進行撞擊效果評估和科學探測等工作。
透過一次任務實現「動能撞擊+天基評估」。
此前,中國深空探測實驗室系統研究院院長陳琦曾披露了我國近地小行星防禦的發展藍圖,計劃在2030年實現一次對小行星的動能撞擊,2030-2035年間實現推離偏轉,2045年前初步具備小行星軌道控制能力。
我國將著手組成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共同應對近地小行星撞擊的威脅,為保護地球和人類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據悉,從6,500萬年前墨西哥灣撞擊事件,到1908年的通古斯卡大爆炸,再到2013年車里雅賓斯克爆炸事件,近地小行星一直威脅著地球與生命的安全。
近地小行星導致的高破壞性撞擊事件雖屬於極小機率事件,但一旦發生則會產生極大影響,其嚴重程度和小行星的大小直接相關,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足以對地球上的局部區域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一個城鎮大小的小行星將造成全球災難,導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而如此危險的“天外來客”,在我們的太陽系中超過3.5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