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證實演化論存在化石缺口達爾文的擔心是沒有道理的
新的研究表明,雖然化石記錄並不完整,但一致的差距模式使科學家能夠有效地重建演化史,減輕了人們對缺失資料影響對演化過程的理解的擔憂。
岩石記錄中的裂隙並不是一個重要問題。化石在拼湊進化史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並不是每一種動物或植物都能作為化石保存下來,許多化石在被發現之前就因為岩石的侵蝕而消失了。因此,化石記錄充滿了空白和不完整,使我們沒有足夠的數據來完全重建演化時間表。
現在,一個由來自荷蘭和英國的沉積學家和地層學家組成的小組研究了這種不完整性如何影響演化史的重建。他們驚訝地發現,不完整性本身其實不是一個大問題。 “這就好像你錯過了一部電影的一半。如果你缺失了後半部,你就無法理解故事,但如果你缺失了每一幀畫面,你仍然可以順利地跟上劇情”。
領導這項研究的烏特勒支大學地球科學院的尼克拉斯–霍曼( Niklas Hohmann)解釋說:”決定進化史重建的是空白的規律性,而不是不完整性本身。如果有大量數據缺失,但間隙是有規律的,我們仍然可以重建進化史而不會出現大問題,但如果間隙太長且不規則,結果就會有很大偏差。
自從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發表進化論以來,化石記錄的不完整性一直被認為是根據化石重建進化史的難題。達爾文擔心,他的理論所預言的漸變在化石記錄中會因為所有的空白而無法辨認。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擔憂是沒有道理的。我們已經很好地了解了缺口在哪裡、有多長以及造成缺口的原因。有了這些地質知識,我們就能以前所未有的時間分辨率重建數億年前的進化。
對時間尺度長於任何歷史記錄的地質過程進行電腦模擬,可以用來研究不完整性的影響。為此,霍曼和他的團隊將不同演化模式的模擬與碳酸鹽地層的沉積結合起來,研究從化石時間序列中恢復演化模式的效果如何,以及測試結果在碳酸鹽平台的不同位置和不同海平面曲線所產生的多種地層結構有何差異。
“如果達爾文能讀到這篇文章,他一定會如釋重負:事實證明,他的理論經得起岩石記錄的變幻莫測。深時化石數據–無論多麼不完整–都支持我們對進化模式和速度的理解”。
編譯自/ ScitechDaily
參考文獻:Niklas Hohmann、Joël R. Koelewijn、Peter Burgess 和Emilia Jarochowska 於2024 年8 月23 日發表於《BMC 生態學與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