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半導體復興的秘密武器
日本企業在海外的併購(M&A)中往往伴隨著風險,失敗案例不勝枚舉,但半導體製造商瑞薩電子卻是一個通過連續進行數千億日元規模的大型併購,從實際上的國有化狀態中復甦並鞏固地位的罕見案例。該公司由擔任高階主管超過10年的柴田英利總裁兼執行長(CEO)領導。
瑞薩在上一財年(2023年12月期)的淨利潤年增31%,達到了3,370億日元,創下了歷史新高。股價從柴田加入的2013年的低點上漲了10倍以上,今年6月一度恢復到3000日元,創下了2010年公司成立以來的新高。
在人工智慧(AI)熱潮等背景下,以美國英偉達為首的半導體相關股票全球表現出色,瑞薩的股票也受到了這一趨勢的推動。然而,10年前該公司仍處於長期虧損和瀕臨破產的狀態。
柴田(51歲)在6月於東京總部接受采訪時回顧說,他在2013年加入瑞薩時,公司“真的快倒閉了,所以目標是設法恢復並獨立”,但從那時起公司已經有所好轉。
走上成長軌道
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在1980年代曾擁有壓倒性的全球市場份額,但之後持續衰退。瑞薩於2010年由三菱電機、日立製作所和NEC的半導體部門整合而成,但隨著手機市場的縮小以及東日本大地震對主力工廠的打擊,業績迅速惡化。 2013年,瑞薩接受了由政府出資90%以上設立的產業革新機構(INCJ)為中心的聯合體的救助投資,INCJ成為持有69%股份的最大股東,瑞薩實際上被國有化。
曾在美林證券日本公司等任職的柴田當時是INCJ的執行董事,他表示,決定加入瑞薩時感覺像是「在火中拾取栗子」。入職後,他首先進行了裁員和退出智慧型手機用半導體等非核心業務。接著,他利用創造的現金和利潤,加速併購以「補充我們缺乏的產品領域」。
2016年,瑞薩以約3,500億日圓收購了美國Intersil,之後柴田從財務長(CFO)晉升為CEO。 2019年,瑞薩收購了美國IDT,2021年收購了英國Dialog等類比半導體企業。今年2月,瑞薩宣布以約8,900億日圓收購軟體公司Altair,目前已經進行了9次併購,涉及金額總計約2.6兆日圓。
彭博資訊的分析師若杉政寬評價道,自收購IDT以來,柴田任命被收購公司的高階主管為瑞薩的董事,推動組織的全球化。雖然大型併購帶來了巨大的商譽,但由於收購的是盈利企業,因此「不擔心」。
另一方面,岩井Cosmo證券的高級分析師齋藤和嘉指出,關於收購Altair,瑞薩的併購策略方向有所偏離,令他稍有擔憂。他認為,軟體業務不如透過合作擴大客戶基礎,而不是全部自有。儘管目前沒有大問題,但如果未來投資回報不足,可能需要進行減損。
財務穩健
儘管進行了多次併購,但瑞薩的財務狀況依然穩健。由於併購導致的有息負債在上財年末減少至6,677億日圓,股東權益比率也近年來持續改善,上財年末達到63%。 INCJ隨著瑞薩的復甦,逐步出售持股,去年完全退出。上財年,瑞薩實現了公司成立以來首次派息。
儘管半導體市場由英偉達的圖形處理單元(GPU)主導,其單價達到數百萬日元,而瑞薩的微控制器(MCU)單價僅為幾十至數百日元,但瑞薩透過併購補充了不足的技術,將各類產品打包,向客戶提案性能和成本方案,從而擴大了銷售。瑞薩的銷售毛利率從10年前的30%提高到了上財年的57%。
野村證券的分析師山崎雅也評論道,柴田在擔任CFO期間,主要集中於削減固定成本等結構改革,但成為CEO後,他轉向了收入增長、治理和投資等平衡的管理。他表示,「柴田在不同職位上不斷成長」。
根據英國調查公司Omdia的數據,瑞薩在日本半導體製造商中,銷售額超過了索尼集團的半導體子公司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和鎧俠控股等,位居首位。然而,根據TechInsights 4月發布的全球車載半導體排名,瑞薩則排在第5位,與曾經的競爭對手德國英飛凌科技的差距越來越大。
瑞薩目標到2030年達到200億美元(約3.2兆日圓)以上的銷售額和相較2022年市值成長6倍的目標。柴田表示,這將使市值達到16-17兆日圓。此外,柴田還希望在微控制器和電源等多種產品用於設備的「嵌入式半導體」領域成為全球第一。
實現這一雄心勃勃的管理目標,需要強而有力的領導。柴田表示,他的任期由董事會和股東決定,但他認為「領導者應該有相當長的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