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電動車能成功不是靠補貼靠的是創新和競爭
美歐有些人認為,中國電動車公司是靠大量補貼成為了全球電動車領域的領導者,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國電動車的成功是靠創新和激烈競爭,特斯拉也起了推動作用。如果事情真的這麼簡單,那麼每個產業都可以靠補助拿冠軍。即便麵對重重阻力,中國電動車公司仍在迅速佔領全球市場,它們的獨特崛起為其他國家提供了產業政策如何取得成功的經驗。
此外,雖然中國電動車公司獲得了大量補貼,但特斯拉也在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中發揮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當特斯拉於2019年開始在中國生產電動車時,激發了消費者的真正熱情,並促進了整個電動車供應鏈的發展。
創新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數十家電動車製造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每家都試圖在設計、軟體和其他高科技功能方面超越對手。有許多企業半途而廢,但存活下來的企業更精幹,更有競爭力。從今年來看,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特色就是價格戰和激烈競爭。
許多國家如今也效法中國的做法,透過補貼等方式讓自家電動車製造商更具競爭力。但很明顯,中國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發展的同時,允許企業失敗,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彭博經濟(Bloomberg Economics)資深經濟分析師傑拉德‧迪皮波(Gerard DiPippo)表示,在電動車領域,中國並沒有尋求「打造特定冠軍」。 “它想要的是勝利者,但不想特意挑選勝利者。這種方式更像是’讓100家電動汽車製造商蓬勃發展’。”
這種策略使得比亞迪等汽車製造商推出帶有旋轉觸控螢幕的電動車,而且起價僅為人民幣73800元。理想的L系列電動車也憑藉寬敞的車內空間和一流的車內娛樂設施迅速登上電動SUV的榜首位置。在蘋果放棄電動車計畫之際,小米創辦人雷軍能讓粉絲排隊購買最近發表的SU7電動車。
其中一些汽車製造商甚至可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豐田。比亞迪去年生產了300多萬輛汽車,第四季超過特斯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銷售商。
電動車領域的創新也惠及電池和供應鏈優化等周邊領域。
2024年前四個月,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在全球電動車電池市場的份額總計為53.1%。在長三角,透過產業群聚協同發展,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件供應。
中國電動汽車產業正在發揮作用,從長遠來看可以做出更大貢獻。
上海預致汽車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豫表示,如果西方認為補貼是靈丹妙藥,那就大錯特錯了。他說,單靠補貼「永遠無法創造一個健康產業」。 “中國成功的原因更多是產品驅動和需求驅動。”他說,在美國用特斯拉引領電動車潮流之後,“中國跑得更快,而歐洲則放慢了腳步。”
因為跑得快,中國電動車品牌也面臨著不斷更新和升級的壓力,有時每18至24個月就會更新一款車型,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像的。在歐洲,更可能是每四到五年才更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