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加熱生奶可大幅降低H5N1病毒的含量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AID)的科學家發現,熱處理可大幅降低生乳中傳染性H5N1 病毒的含量,但在某些條件下仍會殘留少量病毒。據報導,美國乳牛中爆發了H5N1 病毒疫情,這項發現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加熱生奶可大大降低H5N1病毒的含量,但仍有可能殘留。儘管美國爆發了牛流感疫情,但食品藥物管理局正在進行的評估認為,商業牛奶是安全的。
實驗室實驗表明,加熱處理後,生牛奶中傳染性H5N1 流感病毒的數量迅速下降。這項研究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科學家進行。
然而,在攝氏72度(161.6華氏度)的條件下處理15 秒(這是乳製品業使用的標準巴氏殺菌法之一),病毒含量較高的生乳樣本中仍能檢測到少量傳染性病毒。不過,研究的作者強調,他們的發現反映的是實驗室環境下的實驗條件,與大規模工業化的生乳巴氏殺菌過程並不完全相同。研究結果於6 月13 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2024 年3 月下旬,美國官員報告在德州的乳牛中爆發了名為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 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迄今為止,已有12 個州的95 個牛群受到影響,在患有結膜炎的農場工人中發現了3 例人感染病例。雖然到目前為止,該病毒還沒有在基因上顯示出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能力,但公共衛生官員正在密切監測乳牛的情況,作為大流行病防備工作的一部分。
農場裡的鮮奶。鑑於2024 年美國多州乳牛爆發H5N1 流感,聯邦官員建議不要飲用未經消毒的(生)牛奶。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
鑑於有關禽流感病毒對乳製品行業使用的巴氏殺菌法的敏感性的數據有限,NIAID 洛基山實驗室的科學家們試圖量化生牛奶中H5N1 病毒在63℃(華氏145.4 度)和72℃(商業乳製品巴氏殺菌過程中最常見的溫度)的不同時間間隔下進行檢測時的穩定性。科學家從蒙大拿州一頭死亡山獅的肺部分離出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 病毒。然後,他們將這些病毒分離物與未經巴氏殺菌的生牛奶樣本混合,並在63℃ 和72℃ 下對牛奶進行不同時間段的熱處理。然後對樣本進行細胞培養和檢測,以確定是否殘留活病毒,如果有,殘留多少。
他們發現,63℃ 的溫度可在2.5 分鐘內使H5N1 病毒的感染性水準顯著下降(1010 倍),並指出30 分鐘的標準散裝巴氏殺菌可消除感染性病毒。在72℃下,他們觀察到傳染性病毒在5 秒內減少了104 倍,然而,在三個樣本中,有一個樣本在加熱處理長達20 秒鐘後仍檢測到極少量的傳染性病毒。作者指出:”這項發現表明,如果初始病毒水平足夠高,72℃加熱15 秒後,牛奶中仍有可能存在相對少量但可檢測到的H5N1 病毒。”
科學家強調,他們的測量結果反映的是實驗條件,應在商業巴氏殺菌設備中對受感染牛奶進行直接測量後再進行複製,不應據此對美國牛奶供應的安全性得出任何結論。此外,他們研究的限制在於使用了添加H5N1 病毒的生乳樣本,而來自感染H5N1 流感乳牛的生乳可能具有不同的成分或含有細胞相關病毒,這可能會影響熱效應。作者總結說,雖然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 病毒已在幾種哺乳動物身上發生腸道感染,但攝入生牛奶中的活H5N1 病毒是否會導致人類患病仍是未知數。
迄今為止,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結論是,所有證據仍然表明商業牛奶供應是安全的。雖然實驗室台式研究提供了重要、有用的信息,但其局限性對推斷現實世界中的商業加工和巴氏殺菌提出了挑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對在17 個州的零售點收集的297 個零售乳製品進行了初步調查,並代表了在38 個州的132 個加工點生產的產品。結果發現,所有樣本中的病毒均為陰性。這些結果突顯,有機會進行更多的研究,以密切複製現實世界的條件。 FDA 正在與美國農業部合作進行巴氏殺菌驗證研究,包括使用均質器和連續流巴氏殺菌器。一旦有了更多結果,我們將立即公佈。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