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對人工智慧造成大規模失業、不平等加劇的可能性深感擔憂
當地時間週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刊登了一份名為《拓寬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收益:財政政策作用》的經濟學研究報告。非常吸引人的是,IMF直言對「AI大量搶走人類飯碗」深感擔憂,同時呼籲各國政府採取更多措施來保護自己的經濟。
(來源:IMF)
生產力與失業率一同成長?
IMF在報告中表示,生成式人工智慧具有巨大的潛力,能夠促進生產力成長和推進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但該組織也警告稱,這種技術引發了有關「大規模失業和不平等問題不斷加劇」的深刻擔憂。
IMF預期,AI轉型可能會更頻繁地影響高技能勞工和白領工作者。在先前的生產力暴增時期,以機器人技術為例,主要影響的是藍領階級。 IMF認為,與過去的顛覆性技術不同,人工智慧時代存在著諸如「高技能職業工作減少」的可能性。
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IMF財政事務部副主任埃拉·達布拉-諾里斯也用上了聯準會同款的「higher and longer」來描述。她表示,對於面對更高失業率、更長失業週期的工人來說,轉型可能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年紀大一點的勞動者可能沒有人工智慧時代所需的技能,可能需要比以往更長的時間來獲得這些新技能。
IMF也為這份預期增加了更為混沌的猜想——除了高技能工人外,AI也有可能使得機器人更加智能,從而導致藍領工作進一步變得自動化,這可能會加劇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失業率上升的同時,勞工的平均薪資一同上漲。
該組織警告稱,生成式AI也有可能營造出一個“日益集中和贏家通吃的市場”,資本將聚集在個別極少數的公司手中。
這份報告也不是IMF第一次對AI重塑就業市場發出警告。先前在今年1月時,該組織曾警告AI可能會影響全球接近40%的工作,取代其中的一部分,同時創造出一些新的工作。與之持有相近觀點的還有高盛,這家華爾街大行去年曾預測AI可能取代全球3億份工作。
當然,往好處來看,IMF的模型也顯示,從5年以上的周期來看,AI最終還是有機會實現壓低就業率,提高勞工所得的遠期效果。但對於受到影響的勞動者而言,5-10年的過渡期顯然會對職業生涯產生巨大影響。
(來源:IMF)
政策能做些什麼?
IMF總結稱,鑑於人工智慧未來的不確定性,各國應該採取更敏捷的方法,為潛在「高度破壞性的情境」做好準備。
這份報告也列舉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改善失業保險體系,同時教育和培訓政策也需要適應新的現實,從而幫助勞工為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做好準備,同時更加重視提供一系列「終身學習」服務。 IMF也指出,基於行業的培訓、學徒制度和技能再培訓計劃,可以在幫助工人轉型到新領域期間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稅務政策方面,IMF也建議不要刻意對人工智慧收稅,指出此舉可能會阻礙生產力的成長。同時,IMF建議提高資本利得稅、增值稅和企業稅,來幫助抵消不斷增長的財富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