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歐盟加關稅並非滅頂之災中國電動車有能力消化
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可能對歐盟新徵的額外關稅憤憤不平,但他們有多種策略來維持成長勢頭,包括將生產轉移至歐洲大陸,並利用豐厚利潤率來部分抵消關稅帶來的影響。這些公司還可以將注意力轉向中東、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等新市場。這些地區的電動車雖然在乘用車市場中所佔比例小,但卻逐漸成長。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於本週三正式通知包括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等汽車製造商,將對電動車徵收臨時性關稅,最高將達48%,下個月開始生效。
在國內激烈的「價格戰」多年累積的技術領先優勢的背景下,中國的電動車製造商一直在積極進軍歐洲市場。
中國乘用車協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隨著中國汽車製造商的持續壯大,面對如關稅增加的貿易措施也難免。 “即使中國出口汽車受到壓制,汽車製造商也不會因為增加的關稅而屈服。相反,這將使他們變得更加強大。”
週四比亞迪港股價格大漲8.8%,引領中國電動車製造商股價上漲,市場認為他們能夠應付新增關稅。
根據海關數據,比亞迪緊湊型SUV海豚和上汽名爵MG4等在歐洲市場的平均售價為其在本土市場的兩倍,這給製造商在面對新關稅時提供了一定的緩衝。
彭博智庫分析師Joanna Chen表示:「比亞迪很可能能夠消化歐盟加徵關稅帶來的大部分負擔,因為其車輛的盈利能力超過同行。」歐盟對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集團徵收17.4%、20%和38.1%的關稅,而其他積極配合歐盟調查的中國車企則將被徵收平均21%的關稅。根據摩根大通分析師Nick Lai的報告,比亞迪在歐洲市場的每輛車利潤仍可能是在中國市場銷售相同車型的1.5倍。
比亞迪也正積極進軍墨西哥、巴西、泰國以及澳洲等其他海外市場。公司在巴西投資約5.5億美元,興建亞洲以外的首個電動車中心。比亞迪也選擇在匈牙利建立在歐洲的第一個汽車工廠,以避免新關稅的影響。
其他汽車製造商也尋求在海外市場生產汽車。上汽集團去年對其經銷商表示,已開始在歐洲尋找潛在的生產基地;奇瑞汽車已與西班牙的EV Motors簽署協議,準備在巴塞隆納生產汽車;而吉利在2010年收購了瑞典的沃爾沃後,在調整生產策略方面具有更大的彈性。
根據去年達成的合作協議,零跑車預計未來將使用Stellantis NV的全球工廠。
中東也成為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新市場,包括奇瑞汽車、小鵬汽車和吉利的高端品牌極氪。蔚來汽車執行長李斌本月稍早表示,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額外關稅的做法“完全是錯誤的方向”,他的公司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向中東市場擴張。
研究機構艾睿鉑本月稍早發布的調查顯示,71%的沙烏地阿拉伯居民今年「非常」或「有一定」可能會購買電動車,而且中國汽車製造商在當地的品牌知名度高於歐洲、美國和日本。
大和證券(Daiwa Securities)分析師Kevin Lau表示,歐盟提高關稅對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影響將是“微小的”,因為歐洲市場僅佔其總銷售的一小部分。他估計,今年前四個月,歐洲市場比起亞迪、吉利和上汽的銷售貢獻率在1%到3%之間。